符咒與催眠
近年西方催眠術,認為民間薩滿教的唱誦咒語是一種誘導性的催眠法,這種論點是對道教咒語的認識不足。因為念誦咒語具有強迫性的力量,是用於心神的結合,並非如同催眠師的語言,作緩和放鬆式心理暗示誘導。催眠是利用耳聽或視覺感官作用,誘導自己的心神迷失,進入內心上的一種意識形態。但咒語是起自施法者的念力,所念出來的語言,聽者不一定聽得懂,所以不能被誘導意識,哪能說是咒語頻率,所產生的催眠作用?這個則有待專家們以實驗證明,繼續研究討論之。
再說咒語與催眠的不同。被催眠的人,都是處於被動性,心理上很清楚是「催眠術」,我正在被催眠的心情下所進行。所以在願意被催眠的情緒下,隨著催眠師的誘導,走向意識模糊的狀態。這種心理準備下的意識形態,與咒語所用的道理有所差別。若又說咒語靈是聲音頻率影響人心的效用,那聽流行歌曲時,同樣有靡靡之音的作用,為何不會使人陷入相同的情緒呢?經過訓練的歌手,所唱出來的歌聲與未經訓練者是的差別在於他們換氣及變調技巧的熟悉度,其中應該沒有存在什麼特殊的力量吧?
催眠術現在被廣泛運用在生活中,政治力量或商業團體利用人常不知覺的慣性作用得到其想要的目的。如同我們心理時常掛念想著的事,慢慢形成放不下的心事,突然間就會有衝動想去完成它!這個過程就是催眠的作用。其實人平時是有惰性的,貪心或求知慾都是開啟催眠的驅動程式,總是要讓自己被再三的叮嚀,不斷的念著、想著,催眠成功後,最後發出執行的力量,就不得不迷戀而去完成它。人就是這樣習慣依賴著「自我催眠」,甚至還會用筆記簿記事,總是怕忘記所想的心思,這樣才有辦法完成它。
懂得心理學就能學通催眠術,通常善於催眠術的高手,同樣具有心理學的素養,不然很難催眠人。心理學的研究,不外乎在於洞察人性的慣性作用,從姿體語言上,能夠概略的找出思考模式,就是這樣誘導對方的心思,往慣性的方向走。所以在沒有心理負擔防衛的情況下,可以接受心理的輔導。把催眠與符籙學作比較的話,那是完全不同的手法。譬如符籙調人的法術,僅利用該人留存的衣物就能把跑掉的人調回家,這是民間相當熟悉的平常法術。跑掉的人,在完全不知去向,而且不知情的心理情況下,竟然會神魂顛倒的走回家。如果說他是被催眠,但沒有當面接觸的誘導,如何能夠受到啟示呢?這就是符籙與催眠有所差別的案例之一。
咒語的秘密,在咒語的內容與用者的心神結合,產生空間量子靈場。但必須借用外物的寄存,譬如神像、法器、魔杖的儲存,然後配合咒語的運用,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發動靈力。
目錄 / 下一頁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