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解脫中心共修會第十四講

第十四講
各位同參道友,嗡嘛呢唄咪吽!這六字真言是四臂觀音心咒,但有時也能作為同修之間的問候語。

我至今仍覺得網路共修會的響應不好,大家看不見現場的莊嚴,無法攝伏大家的心思,這樣的功效畢竟比現場還差,或許是信佛者懂得網路的人少,這是大家要加強推廣之處。本來我的想法是要完成修行系統的講解,將密宗修行體系做出較為完整的說明,不要再讓神聖的密宗修持法受到質疑。這箇法脈傳承傳法是可變通的,依據時代環境的需求做權巧的應變,這樣大家才能懂得佛法的義理。這裡說這麼多佛學道理,你務必要能領悟融通,不能堅守在呆版式的學習,眾生各有不同程度與業力,你就不要以別人作為模樣,必須全部修持契入佛印。

相信到此第十四講的時間,大家持咒也滿十萬遍了。如何持念滿遍數,沒有技巧唯有耐心用功,自然就能天天累積持念圓滿遍數。

四加行—大禮拜法門
這裡要再與給大家分享「大禮拜」的修持法。文字很難做出完整的敘述,若是在現場給大家講解就容易多了。若是尚未學過的人,你就看看照片或詢問學過的同學們,你就能懂得練習方法。我們所要學習的大禮拜法比照一般的拜法不同,兩腳合併,雙手往兩邊張開,手心向上往頭頂上合掌,合掌的同時要用腳尖墊高,然後雙手向上伸直,注意手臂要緊貼著耳朵,把身體盡量的向上拉高;此時,必須配合呼吸法,兩手張開的同時要吸氣,然後配合氣往內吸入。

若是呼吸氣較為短的人,你就在此時作換氣。重新吸氣,千萬不可免強為之,不然恐怕傷害到呼吸器官。

雙手合掌打直之後,向下彎腰,手掌心向下往前伏地,注意雙手支撐著的時,必須緩慢的往前划貼地,然後吐氣。

這箇姿勢必須注意腰力及兩手的支撐力,若是支撐力不足者,你要勤加練習拱身支撐的姿勢,讓雙手來支撐身體的重量。同時具有訓練腰部的柔軟度。

伏地的身體,先將雙手拉回靠腰部,指掌用力將身體撐起,兩腿用力不可彎曲,藉由兩手與地面的力量,將身體彈回站立。兩手則從下體收回到胸口合掌。

以上聽起來很複雜吧?認真練習起來更是辛苦,但都得以一一克服障礙,尤其是心性的調節,修行一切辛苦皆是值得的。你不要小看大禮拜修法,禮拜彎腰與修氣調心結合,這種生活修行法對健康與心性具有深刻意義。若是現場示範容易看懂,但這裡就先不管那麼多,你只要理解練習的重要環節,這是這裡講解的用意。修持大禮拜法,所謂大禮拜,是指寬廣的心量,具有練習自我胸襟及氣度的能量。

大禮拜法用腳尖支撐身體與呼吸配合的速度要緩慢,越慢越好,兩手舉高要伸展開胸腔,這招對於腹部肥胖者效果不錯。腹部脂肪多的人,男性要注意攝護腺毛病,女性則罹患婦女病的機會多。提起腳跟將力道放到腳尖,雙手舉高時,全身即形成一條直線。周身貫通上下成為一條線,好處多多,你們現代談養生學,這是練氣下降且養生的祕法,大家要深入體驗成果。身體直線有何益處呢?對於長期坐著或彎腰駝背的人有助益,若能好好用身體與心氣結合,還能在一直線中用力在身體各部位,使力道能讓身體筋骨運動。

現在大家一起來共修學佛,我想很多人並非不樂意放下凡俗來學佛,多數人是礙於環境及生計的困難,家裡負擔若有一天不賺錢,那他的生活就有困難。貧窮往往是很多人難以忍受及無法改善的問題。現在大家有機緣學佛,若是不改善這些困難,要求你好好學習是不可能的事。

佛法不離世間法,人在世間之苦,任誰都無法輕易的改變它,說甚麼改命或改運的技術,不是單純的誦經消業就能轉變,究竟還要等待到年何月能改善呢?我曉得這是大家受困的原因,若是這裡學佛不能改善,那佛法就不能說是解脫眾生苦難的萬靈丹。過去小乘修行想要解脫這些困境較難,大乘佛法的思想走向大眾,與眾結緣是有道理的。我們還是要懂得回小向大,以小乘佛法做基礎,學習大乘佛法走向外頭去。

這裡先與大家分享【四種人的果報】,貧富的果報,主要在你觀念的改變,從觀念到行為的修行,就能懂得如何修向富貴及改善目前的困境。

  討論世間苦樂,是由先後做論述,又分為四種人的果報。

  一、先苦後樂 指有些人的報應,先是出生於卑賤的家境,衣食不充,受諸困苦。但他的心思無有邪見,自念我於宿世,不行佈施,不修福德,才會出生在貧賤的家庭。他懂得懺悔,改變過往所作的一切行為,修於善行。後來誕生世間為人,多饒財寶,無所缺乏,是名「先苦後樂」。

  二、先樂後苦 指有些人的報應,先是出生在富貴之家,衣食充足,受諸快樂。但卻心懷邪見,不懂得佈施修福,行為多造惡業,後來誕生於地獄,受種種苦。所以出生在人世間,貧窮、醜陋,無有衣食,是名「先樂後苦」。

  三、先苦後苦 指有些人的報應,先是出生在貧賤之家,衣食不充,受諸逼迫。已經很苦還心懷邪見,學習諸惡法,後來墮落地獄,受種種苦。所以出生在世間為人,又極貧賤,衣食不充,是名「先苦後苦」。

  四、先樂後樂 指有些人的報應,先是出生在富貴之家,多諸財寶,受諸快樂。後來還能懂得敬重三寶,佈施修福,往後誕生世間人天中,恒受富貴,多饒財寶,稱意自在,是名「先樂後樂」。

我們都曉得修行得已財法侶地俱足,然而交往朋友的抉擇,應當如何辨別選之,在佛法中佛陀有明確的講解。

【朋友】《因果經》說:選擇朋友有三項要法:
   一、見失輒相曉諫。
看見身旁朋友的行為有過錯,違背人道且傷害他人,必須懂得互相勸勉。當有朋友指責你的時候,你要心存感恩的心,不要以為別人給你的責備是錯的。像現代的年輕人,就是怕父母或師長的責備,所以在外承受壓力的能耐降低。人的自尊心作祟,善於保護自己及不敢勇於承擔責任,若交往這樣的朋友就得謹慎了。

   二、見好事深生隨喜。
看見朋友行善時,你要懂得感動隨喜贊助。我對於這點就感受很深刻,時常心生感恩及迴向他們,長年來我所做的公益活動,身旁的朋友都能給予贊助,讓我想要推動的事情能順利達成。當我們看見朋友群們行善時,你都該主動的協助辦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來幫助朋友。

三、在苦厄不相棄捨。
看見朋友陷於苦厄災難中,你要互相鼓勵,不可因而捨棄不予離會。人生無常,有誰沒有瓶頸或災難,世間許多麻煩不是有錢就能解決,朋友真情比起金錢的價值要高出很多的。朋友之間金錢或人力的往來,都得設定好範圍,能幫則幫,該幫就幫,這對面臨苦厄中的友情具有深刻的意義。

  《四分律》說:朋友要具備七種交往方法,方能結成親戚或摯友:
   一、能作所難作。
看見朋友有困難,是他能力無法辦到的事情,你有此知識或能力時,應當伸手幫忙度過難關。若是你當過兵,就懂得團隊合作的感情。尤其是在做軍事訓練時,若不能發揮團隊互助的精神,那麼失敗的機會就很大。友情的建立多數是從困難協助中起作用,交友不能互相提升知識,那交往的對象就有問題。

   二、與所難與。
你自己都無法捨得付出的事情,但朋友卻能捨得付出。中國人節儉的觀念很重,記得小時候的朋友中,每個月就只花費五百元,所有活動或花錢的事他絕對不參與,但朋友一場的活動,哪有不讓他參加的道理。這時候你幫他出錢,讓他也有參與的機會,慢慢的他就能感受到花錢的意義。並非當鐵公雞就能有機會賺到錢,朋友的胸襟及氣度很重要。友人交往的認知理念你是要認識的,不然未來必要時,恐怕所託非人,就可能破壞你計劃的進度。

   三、忍所難忍。
看見朋友做出無法忍受的事情,你都能忍受他。當你看見朋友做出明知故犯的過失,那是最無法原諒的行為。尤其是笨的行為,讓人更無法諒解忍受,我們常用自己的標準去看別人,這樣是不公平的態度。自他彼此之間的態度,如何忍受端在互相體諒。朋友是如此,夫妻也是如此對待的。當你發現朋友缺點時,為何忍受呢?若是好朋友就當盡量地去改變他,並非視之不離,或不能忍受的捨棄。你對朋友的忍受多少,通常是相對回應,就靠平時你的作為來決定對待關係。

   四、密事相告。
聽聞他人背後批評你的朋友,你要懂得不具名給予警告。聽聞到有人祕密的危害你的朋友,你要懂得祕密地告知,但不可連人都一併告知,不然恐怕造成其他不必要的傷害,亦同時危害到自己的性命。

五、互相覆藏。
看見朋友不為人知的隱私,你要懂得不能私下傳出。

六、遭苦不捨。
看見朋友遭遇苦難,你不可在此時捨棄不離。

七、貧賤不輕。
看見朋友在社會地位貧賤,你不可用輕視的眼光看他。

  六方禮經說:人見親屬朋友,當有五事:

   一、見作罪惡,私往屏處,諫曉呵止之。
看見朋友做出違反社會法律的行為,你必須再無人私下處,勸解他改過。不可白目在公開的場合揭發他人的過失。

   二、少有急,當奔趣救護之。
偶而看見發生緊要的困難,務必盡快且主動的幫忙。
   三、有私語,不當為他人說。
朋友私下告訴你的事情,絕對不可傳給他人知道。

   四、當相敬禮。
與朋友的交往,務必互相恭敬及禮貌。

   五、所有好物,當多分與之。
當你收穫好的東西時,必須懂得多分給朋友好處。

  佛說《孛經》亦名孛經抄,吳月支優婆塞支謙翻譯,《佛說孛經》亦名《佛說孛經鈔》,敘述了佛陀在世時受外道誣陷的整個事件,佛陀並重要講述了過去世,佛陀行菩薩道時,號名為“孛”。詳述其出生、出家,發心修行,刻苦精進。以及入世護世,做國師時遭謗誣陷,放棄國師位,並在後來慈念眾生,還為國師,富國強國的完整故事。孛經說:朋友分為四種類別,不可不知。有如花之友,有如稱之友,有如山之友,有如地之友。
   一、何謂如花 好時插頭,萎則捐棄,富貴則附,貧賤則棄,是為花友。

   二、何謂如稱 物重則低,物輕則慢,是為稱友。

   三、何謂如山 譬鳥獸集金山上,羽毛蒙光,己貴則能榮人富貴,富貴同歡,是為山友。

   四、何謂如地 百穀財寶,一切與共,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為地友。

  《六方禮經》說:佛言,惡智識有四輩:
   一、內有怨心,外強為智識。
內心存有怨恨的心思,外表卻表現得很有智慧知識的樣子。

   二、面前為好語,背後為惡言。
面前說好話,卻在背後講人壞話。

   三、苟有緩急,面前愁苦,背後歡喜。
看見朋友發生災難時,面前表現愁苦的樣子,背後卻歡喜。所謂幸災樂後的態度。

   四、外若親厚,內興怨謀。
表面有如親人的親切,內心卻存著怨恨的謀略。

  善知識亦有四種類型分:
   一、外如怨家,內有厚意。
表面兇的很,責備的動機卻是為你好。

   二、於人前直諫,於外道人善。
在你面前的態度是直接給你建議,在外人面前都說你善行的一面。

   三、病瘐縣官,為其征訟憂解之。
朋友見你遭遇官訟時,幫忙你解脫官司的困惑。

   四、見人貧賤,不棄捐,念求方便欲富之。
朋友見你貧賤,不棄捨你,還時常幫你賺取富貴的機會。

  惡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難曉諫,教之作善,故與惡者相隨。
明知不能接受他人的諫言,無法共同行善之人,所以才與惡知識做朋友的人。

   二者、教之莫與喜酒人為伴,故與嗜酒人相隨。
教導他不要與喜愛喝酒的人做朋友,還刻意地與嗜酒如命的人做朋友的人。

   三者、教之自守,益更多事。
教導他要懂得自己守護原則,利益於更多的人事,卻不能接受的人。

   四者、教之與賢者為友,故與博奕為厚。
教導他與賢能者當朋友,卻故意與喜愛賭博的人做朋友的人。

  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見人貧窮悴乏,令治生。
看見朋友貧窮,能想辦法幫助解脫生計的貧乏。

   二者、不與人諍計較。
不喜歡與人爭辨或處處斤斤計較的人。

三者、日往消息之。
每天都有消息往來互相關懷的人。

   四者、坐起常相念。
日常坐臥時常掛念著彼此的朋友。

  善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為吏所捕,將歸藏匿之,於後解決之。
這點要注意藏匿罪犯,現代法令視此為窩藏罪犯之罪刑。

   二者、有病瘐,將歸養視之。
看見朋友生病,想辦法幫忙安排及照顧。

   三者、知識死亡,棺歛視之。
看見朋友死亡,就算已經收斂還去探視之。

   四者、知識已死,復念其家。
看見朋友已死,還能時常去探訪他的家人。

  惡知識復有四輩:
   一者、小侵之便大怒。
不小心且是小事情侵犯對方,就生氣的人。

   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
當你發生緊急事件,需要對方幫忙時,都不肯出面的人。

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
看見你發生緊急事件時,趕緊離開現場的人。

   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
看見有人死亡時,拋棄視之不見的人。

  佛言:「擇其善者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簡單的解釋交往朋友的概念,選擇善者跟隨之,惡者遠離之。若能跟隨善知識身旁學習,自然就有成佛的機緣,反之惡知識則是修行障礙增大。

  《佛本行》經曰:
有一天,世尊與長老難陀共入迦毘羅婆蘇都,走到一處賣魚的商店,佛告訴難陀說:你進入魚店,取那腐爛魚上,所舖茅草一把來給我。

難陀如教取來,佛說:『你用那草放在手上一下子,然後放到地上。』

難陀謹遵佛說的方法,將草放在手上,經一時間,才放到地上。

爾時、佛告難陀:『你去聞的手上的氣味,聞到甚麼氣味?』

難陀回答說:『唯有不淨腥臭耳。』佛說:『實然,若人親近諸惡智識,與為朋友,相處少時,即習染惡業,惡名遠聞。』

又說:「世尊又與長老難陀,一起走到香店,佛告訴他說:『汝取此店香囊。』難陀如教,從店上取來香囊。

佛說:『汝經一漏刻間,手持其香,而後放下。』

難陀如命,經一刻間,乃放地上。

爾時、佛告難陀:『汝今自嗅其手,當有何香?』

難陀向佛報告說:『世尊,其手香氣,微妙難量。』佛說:『實然,若人親近諸善智識,常自隨順,習染其德,必成大名。』」

在〈自然解脫中心共修會第十四講〉中有 2 則留言

  1. 師父

    弟子慚愧從九月初才開始計數至今五萬六千多
    雖然生活中時而心中默念但卻忘記計數
    學習計數之過程中讓自己瞭解時時心念歸中

    以前在梵竹曾學大禮拜今看 師父之文字教學方知已忘記許多關鍵細節
    實在想再修此法 但地方卻難找 大禮拜實是鍛鍊身體之良方

    弟子感恩 師父開闢此課程能讓弟子以此與當年之修行課程接軌
    目前腿部可於修法時至八十分鐘
    膝蓋處亦不會發熱 心知修息此法之必然過程
    修練此法重於實修 修到哪個階段身體便老實呈現
    尤其腿部酸痛的磨心 著實的看見自己的個性有多固執與難搞

    再次感恩 師父的教導

    弟子 行深 頂禮

    大禮拜中雙手支撐著”的”應為著”地”?

  2. 對,看見錯誤的文字要提出來,這樣我就不用去修改,大家也看得到。有心得就是用心,不錯加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