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
阿彌陀佛!各位同修大家平安吉祥!願吾諸佛菩薩及本尊上師的加持,與我同等獲得無上智慧!
從男女雙修談起
修行次第進入修氣、修脈、修明點的過程,尚有許多有關教理及經驗的分享,這是我參學密法將近三十年的體驗,我學習後用較多的時間實修,這個最重要。修行多說無益,光是嘴巴說修行而不能實證是浪費生命。
我看過近三十年在台密宗的傳法,所親近的法王上師都極為清明,藏傳密宗法門及喇嘛真有問題嗎?他們是真的旁門左道嗎?我曾經幾次以嚴肅的態度去做求證。有一次,就以嚴謹求法的態度去求問葛利仁波切,我要他發誓證明所言不虛,並且要坦誠地回答我。他回答學密宗成就,根本不用修持法男女雙修法。民國七十七年親近學過大圓滿法及大手印法門,主修寧瑪巴的大圓滿法,至今已有二十四年頭,課程印證也走過大半階段了。但就是沒有學過雙修法,也沒有受教傳授需要男女淫慾的修法。前面我已說過翻譯書籍的陳健民上師書籍中有,我確實也見過,但是那些記載皆轉自於陳上師個人的研究,不能說沒有存在法門,而是學者必須懂得自行判斷及選擇。現在又見網路上看到歐美又盛傳藏傳密宗有此雙修一說,到底是整個宗派的問題或單純是個人問題,我覺得應該釐清。
密宗強調修持此生「即身成佛」,光是現在所討論的生起次第都如此艱難,何況加上男女雙修法,果真密宗還要有此雙修步驟,那就是本末倒置!試想!修氣成就者走入軟化身體經脈,修復身體機能,然後出現明點成就虹光身。這些修行條件必須在極為嚴謹的戒律下成就,若稍有不守戒律或違逆聖教,恐怕當世就有下無間地獄的果報。這裡要提醒學者不要迷信,就是這個道理,如何如理如法,必須符合佛教八正道的途徑,這是最基本的道理。保持菩提心修行,那是不可能走錯的方向。
現在講到男女情慾行為,那本來就是凡夫與生俱來的習氣,你為何要修氣,將凡夫過去與現在的習性給修轉過來,將惡性習氣給轉化成為善氣,你以為在修甚麼氣功的氣,或只是吐納呼吸氣而已。切記,修氣不是講感應到的空氣,這個氣通於身體及心理,轉化肉體的氣能通暢無礙,保持住精神,然後提升精神超越物質層級,徹底將凡夫氣轉成聖人的氣質及境界。倘若你不懂這個道理,想要修氣還要搞男女情慾,那就對不起了,你這輩子是注定無法轉化凡夫之氣。
精氣神是一個代名詞,身體生命是靠「精」提供原物料,氣是一種能量質,神能看作是神經傳導系統。我們先用現代的解釋來討論,這樣大家就容易明白,為何修氣轉化需要不漏丹作條件,不漏丹的範圍很大,包括六根不漏,何況是射精或淫欲的行為,那是更加不可行。
修氣後顯得精神飽滿,但生理的自動循環作用,尤其是心理觀念上的障礙,讓你在習氣未轉化之前,自然而然就會有性慾及發洩的行為。若依據現代醫學的觀念,就認為性慾能提升免疫系統及紓解人體的壓抑,所以許多中年後就沒有性慾的人,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比有性慾者多。但我就不這樣認為,因為修氣的關係,體內氣行能量不斷的轉換,讓身體循環保持暢通,心情愉快,自然就沒有憂鬱的情況。
若以密宗修法討論修氣,人體氣行共有幾道行徑及管理不同的功用。當你發現習性超過依賴時,你就得少食少睡配合練氣來作改變,因為食物與睡覺是養成你惰性的來源,哪有甚麼性慾不能移的!你只要減少食物及睡覺,增加更多修氣來轉化凡夫氣,日久自然就能控制住情慾的動作。你要說這是短暫的轉移作用有對,精氣充滿情慾更大,若是你對教理不通時,強烈的情慾出來,就得找到發洩的對象,此時眼睛就不能闔眼,耳朵也特別靈敏,鼻子嗅覺也超好,食慾又特別好,好像永遠也吃不飽,且消化功能變的強。身體活動力輕鬆愉快,這都是精氣飽滿的現象之一。
據我觀察,現代人的健康或心態多數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工商社會的環境,那種無形的壓力及承受的問題特別複雜,宗教能給予你紓解的方法及信仰,現在你來修持密法,不是要你搞一些比本來生活更複雜化的東西,這不是自找麻煩嗎?這是常理的知識判斷,不用佛來教你吧?
依據傳統學密的規矩,你是必須先有十年以上的顯教基礎,經過觀察及驗證程度之後,你才能進修密宗法門。並非密宗有何秘密,那秘密是指深層無形的心意識,並非一般的所見的行為。密宗修法是一種強烈的手段,以強迫性的方法進行超越世俗的修行法,所以不適合於無智或軟弱無能的人來修,多數學密宗的人成功率很少,並非學會咒語或手印就行,那全是自欺欺人的行為。
這裡告訴你學密的秘密,密宗修行人得以要嚴謹到二六時中的狀態,所以拼命地觀想與持咒淨心,絲毫都不能放鬆心念,生活上的所有行為都有密咒加持,哪有時間去想別的東西!這是教外無法了解的密傳。亦是入門的養成訓練課程,但對於一般人來說是不可能辦到的事。
密宗瑜珈修行氣分為:「分別之氣」,是指延著不同脈道震動的氣,可分為五種:下行氣、平住氣、命氣、上行氣及遍行氣。僅依人體五方不同的氣行徑與轉化佛氣而說,五方佛氣觀念來自於東密傳法。主要在配合觀想色調作為修持法,便於作為調節生理功能。
下行氣——轉化為不空成就佛,為風大的震動,綠色,集於密輪,此氣與大小便排放有關。
平住氣——轉化為寶生佛,為地大的震動,黃色,集於臍輪,此氣與消化有關。
命氣 ——轉化為不動佛,為水大的震動,藍色,集於心輪,此氣與呼吸有關。
上行氣——轉化為阿彌陀佛,為火大的震動,紅色,集於喉輪,此氣與唾液及其他體液的流動有關。
遍行氣——轉化為毗盧遮那佛,為空大的震動,白色,集於頭部和四肢,此氣與身體的移動和姿勢有關。
根據以上五氣,又可再細分與神經系統連結的作用。
平住氣中有一股稱為「移動氣」,位於眼內,形狀如一朵盛開的芝麻花,此氣連結視覺。
命氣中有一股稱為「真動氣」,位於耳內,形成如溝,此氣連結聽覺。
上行氣中有一股稱為「顯動氣」,位於鼻內,形如銅針,此氣連結嗅覺。
下行氣中有一股稱為「速動氣」,位於舌內,形如半月,此氣連結味覺。
遍行氣中有一股稱為「極速動氣」,位於全身,好比鳥身上的羽毛一般,但主要集中於體表和性器,連結於觸覺。
以上五方佛氣的轉化,連結於器官生理的功用。這些你都不用刻意背誦或有規矩的修煉,而是要自然地體驗氣脈,不然向上修脈就無法突破健康瓶頸,修氣是回歸自然的理念,使身體回到出生時的氣息,就是天靈蓋尚未覆蓋起來的時候,當你身心出現反應機制時,你只要明白是身體氣機動起來,緊接著生理會有哪些連續反應,這樣就夠了。若是你修氣只知追求感覺走,而不懂得經脈的走向,那這個修氣練習就算失敗了。因為修氣目的在獲得清淨氣,排除濁氣須配合菩提心修持,所以在氣脈裏頭沒有任何的雜念,若有見聞覺知參雜在裏頭,那就是錯誤的練習法。
我見過許多修氣多年的老同參,講到吐納他也懂,練氣就更不用說,都能耍出一整套的理論及招式,但在步入老年時期同樣遭受重病的纏身,甚至罹患癌症,尤其是跑到森山去修道的人,身體健康基礎都未修好,唐突的進入森山修行,不用幾年時間就連走路都出現障礙。這是對於練氣基礎的認知問題,所以這裡要求同學們務必遵守戒律,在家的學者慢慢改善,出家的學者就得加緊用功,但都得配合身體狀態作調節。倘若你仍然執著在忍屁不放或追求身心感覺者,那你是注定這輩子是完蛋了。因為這個方向的觀念都不是佛教正信想法,當然無法取證解脫第一義締。
另一種分別法是以功能來分的,可分為業劫氣與智慧氣。
講到這裡同學是否有前後融會貫通,情慾發洩是生命的自動本能,亦是修行上最大的障礙,兩者如何兼顧而修行呢?皆是已婚者該懂得的法要,如何不陷入雙修法的陰霾,那是正信學佛者該懂得理念。凡聖都是有情的生命體,為何凡夫的情慾會墮落,而聖賢的情慾能超脫,兩者的情慾如何分別出來,這是同學們要用心思考的,任誰都無法因為學佛而跳脫業力因果的報應。修行氣從凡夫轉化成為清淨氣,情慾是逐漸轉化後超越的,理念走對見地就逐步地轉過來。持咒及觀想法門都是凝聚身心的方法,外在行為與內心一起集中起來,當你修持上出現障礙時,那就是你正在進步的時候,障礙越大超越就大,障礙小多數人是不易察覺及深入的。譬如你看到有人天生盤腿就是很輕鬆,但就是沒耐心深入內在練習或突破,但他不用練習就能雙盤起來,內在心念上不懂得凝聚專注。這就是法門及技術傳承的重要處。
為修行而離婚
不久之前,有一對夫妻同時前去學佛修持,但不久之後鬧離婚,那是先生提出來說離婚是為修行而要離婚。因為男性最怕情慾上的障礙,雖然夫妻是同修,但每天朝暮相處還得互相掛念,這是一種清淨障礙。因為他的老婆前來諮詢,問我她應該怎麼辦好,她始終對丈夫無法釋懷,別人是吵架而離婚,而她的老公是為修行而離婚。我要她祝福他才對,這是好事,應該要成就他才是偉大的行為。
我問她是否去找過他的老師說明,她們是皈依同一位老師,但不敢向老師詢問,而且是一起修行後結婚。現在一人為修行而離棄妻子,自己雖然輕鬆自在的修行,但卻遺憾地讓老婆獨自相思痛苦,這個情債以後還是得償還,因為尚未圓滿,應該要先行渡化她的老婆之後再去修行。彼此的見地及境界差不多較好溝通,同時也能多一分體諒,就能互相祝福及成就。大家多數是不曉得許多修行秘密法門,但不是他們說的雙修法,而是不漏丹的密法,不讓夫妻關係障礙修行的方法。婚姻關係不是建立在情慾上頭,若是你建立在情慾的話,那不論是否修行都有麻煩或障礙。
夫妻不用雙修
這裡要給大家一個觀念,做為未來真心想要修道者的方向,或許對已婚者修行是有幫助。修道人總是喜歡發願普渡眾生,講得都很好聽,但就是有選擇性及分別心的渡人,就是眼高手低的渡人觀念。菩薩行說「無緣之慈,同體大悲。」不認識的人你都能有耐心的渡化他,但面對親人時,就是少了些許的忍受力。那些親人都是過於熟識者,對你修行的過程不明白,而你又無法證明你的功德,所以他們看不出你的狀況,你對親人就沒有說服力。但菩薩道不論孰親與否?都算是眾生對象,你該不該渡呢?答案是不離不棄的。眼前的冤親債主是渡化你的課程,從此能獲得「自利利他」的智慧,至於不熟悉的眾生是你要渡化的對象。
夫妻不同信仰很麻煩的,各走各的路,信仰理念目標決然不同,走久走遠了還可能從此而分手離異,你不得不謹慎。父子不同信仰也有可能造成這樣的情況,大家要學習多認識別人的宗教,不止是只認為自己的信念最好,這都是私心無智的認知!當然不是各自認定是最好的,或怕違背自己的信仰原則,能不能被對方接受那是後頭的事。許多人自認自己的理念最好,那是個人的見解感受,並非共同的利益,真那麼好為何不能與人分享呢?不能與眾分享到相同的覺受,那類型的信仰益處就是不夠好。真正貼心有好處的事情,是在當你獲益之後,還能把它分享給身旁或親友們,別人接受還能享有同樣的益處,那你就是在修行,亦是進入成功菩薩道的布施修為。
心聲俱停
若說渡人不簡單,但渡自己也難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老是犯過去的老毛病,就是改不過來。這就是禪定基礎不牢固,入佛門基本三學為戒定慧,持戒或生長智慧,皆是以定為主,所以修持禪定很重要的。靜坐法門是一種靜態修法,持咒或念佛出聲是動態的修持法門,但不離於動中有靜或靜中有動的法則,表面看起來是坐著不動,事實上內心是浩瀚奔騰的狀態,這樣裏外不能一致的話,那就無法達到禪定的效益。金剛念誦法很特別,有聲念誦或無聲念誦都要一起修,若是情慾大的人,你也可以從有聲念誦進入禪定,這個法門少有人懂得技巧,我告訴大家我就是從有聲念入的,念到第三天進入禪定前,心聲同時俱停,念頭停止就連聲音也出不來,這是止定的功夫。必須讓心氣合一,不能合一你就不可能專注,那不論你唸到何年何月!都是無法獲得效益的。
在佛學中常提到正知正見,而知見之分,從意識上而言稱為「知」;就眼識功能知識則稱為見。又推求「名見」,覺了稱為「知」。在《智度論二十五》尚有【十六知見】之解說,究竟在為我們深入講解甚麼?若是不能理解此知見之誤,你就無法見到真我,恐怕所有修行都在夢幻中行使。你現在修行練氣,修了幾十年下來,若是不能見到真我,或用真我修行,那與妄想無有分別,所有修行全在妄想中行使,所以長年亦徒勞無功。
又稱為十六種「神我」。未見正道之人,從五陰覺受過程中,強行出現我的主宰,妄想計算有我及我所的幻覺,計算自我之心歷諸有因緣,形成有此十六種類型的知見之分別思想:
一、我,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為我。
二、眾生,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有實之眾生而生,故名為眾生。
三、壽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之報命有長短,故名壽者。
四、命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之命根,連續不絕,故名命者。
五、生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生起眾事,又我來生人中,故名生者。
六、養育,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他人及我生為父母所養育,故名養育。
七、眾數,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眾法之數,故名眾數。
八、人,於五陰法中妄計我為能修行之人,異於不能修行之人,及我生於人道,異於餘道,故名人。
九、作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而能任事,故名作者。
十、使作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使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起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起者。
十二、使起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使他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三、受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後身當受罪福之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使受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使他受後世罪福之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知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見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眼根能見一切之色相,故名見者。
前說十六知見,既然都是從五陰境上所見所知,那麼甚麼才算真正的佛法正知見呢?前面已經講過你學佛不可追著見聞覺知走,五陰境覆蓋真心,道理在此,那是五陰境的執著反應,全是妄想造作出來的幻境。
何謂佛知見?
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故就智慧本體而云知者,為佛知真知見。
了知是徹底的知道答案,不是經過猜測或大約性的見解。徹底知道不是透過現在的六根感受而知,那種感覺不是真實的答案。現代科學的進步,仍然不斷的求證生命真實的答案,那種經過科學的實驗,都不見得是正確的答案,何況是個人狹隘的見解。佛說何謂【二智】?
一、如理智,如佛菩薩真諦之理之實智也。或名根本智,無分別智,正體智,真智,實智。
這個如理智是依據佛菩薩的智慧道理。佛菩薩之所以成為佛菩薩的道理,必須依據祂們的知見方能成為佛菩薩的境地。根本智是最徹底的智慧。無分別智是平等且中庸的心智。正體智是正確的本體理念。真智是毫無虛假的智慧。實智是實際的智慧。
現在我們皈依佛教之後,若是你不遵守佛教的理則修行,那你就無法走到佛說的實際境界,更不用說證實到解脫世俗諸苦到達淨土。
二、如量智,如佛菩薩俗諦之事量之智也。或名後得智,有分別智,俗智,遍智。
講到「量智」就是指你的胸襟視野的程度,數量的觀念幫人也害人,若是你只知道自己眼前的利益,看不見最究竟且根本之處,那就是有限的眼界,有限或偏頗的見解,就是世俗及偏差的見地。當你被數量給約束時,就容易受到數量的幻覺給約束心量。
這裡講到俗締,甚麼叫做俗締呢?佛學說有二種諦,一則俗締,一則為真締。
一、 俗諦,當對於世俗產生迷惑時,所見世間之事相也。皆是順著凡俗迷惑感情出現的方法專做解說,所以稱為俗締。主要是限定在凡俗法之解答模式,仍然決定而不心動,故稱為諦。締有決定成果及打結在那兒的意思。為此世間事情的現象,認定世俗解說為實情者,故稱為諦。
二、真諦,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其論述主要是離開虛妄不實及動搖不定的現象,故稱為真。認定這樣的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亦稱為諦。又此理性的理念堅定,符合聖賢為實,故稱為諦。佛學經論所說的俗真道理,其名稱不一,《涅槃經仁王般若經》則分別稱為世諦,第一義諦,金剛不壞假名論謂之真諦,俗諦;《瑜伽論唯識論》謂之世俗諦,勝義諦,《南海寄歸傳》謂之覆俗諦,勝義諦,或謂之覆諦,真諦。覆俗主要在顛覆世間的論述法則,故稱為覆俗。其中以真俗之名最為通行。出二諦之法,但諸家宗門的解說,各有異名。
《十八空論》曰:「如理智,即是無分別智;如量智,即是無分別後智。」有無分別智皆是屬於俗締的範圍,必須看如量智的範疇定其智慧的方向。《佛性論三》曰:「此二智有二種相:一者無著,二者無礙。言無著者,見眾生界自性清淨名為「無著」,是「如理智相。」譬如許多教導我們心不隨境轉,就是指心無著。無礙者,能通達無量無邊界故是名「無礙」,是如量智相。拓大無礙心量視為如量智相。
佛學正知見,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稱為見。當行者得此佛知見,尚有開示悟入之次第,這是逐漸達到的境界。初期必須從「十住位」(詳見註解)斷袪一分之無明,得少分之知見,謂之「開佛知見」,乃至於「十地」終斷盡無明,令其知見圓明,謂之「入佛知見」。
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為開示悟入此佛知見也。《法華經方便品》說:「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法華文句四》曰:「佛以一切種智知,佛以佛眼見,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法華玄義九》曰:「靈智寂照名佛知見。」
這樣解說經典難以理解吧?最後一句說「靈智寂照」?靈性還有正知見,必須符合佛說的靈性智慧,超越於世俗的見解,方能堪稱是靈智。靈性智慧寂然而照見的胸襟,不然不能稱為靈智寂照。
註:【十信】
(術語)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
你現在受法及修法,聽到許多令你心生疑惑及眾說紛紜的說詞,你尚存疑惑,就是不信,信者無疑,方能進入菩薩道修持十信,從十信位進入佛法修行。從信心到願心,這是有生起次第的,必須依序生起,不然無法牢固不動。
一、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
學者從空有及有無兩邊妄想中走出來,信奉中道不偏不倚思想稱為純真。
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
學者修心為主,不受外在情境的誘惑,縱使幾經多次的生死,仍然信奉念心為真,從心上圓明修行。
三、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於真淨也。
妙心圓明,令心精明進取真實菩提心。
四、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
信奉清淨心精明現前,是為純真智慧,都是自然發起之生命本能。
五、定心,執持智明,則周遍寂湛,心常凝於一境也。
令心執持一境性為智慧明了途徑,等待身心寂湛,心能保持凝聚一境為其定心。
六、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
修定得其心定光明,明心見性之後知道深入修行,唯有知道向上進展而不生退道心。
七、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
精進心不變化,處之泰然而精進,保持不失學佛的進行,並與十方如來之氣息相交並進。
八、迴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迴照,又向佛而安住也。
心地保持覺明,能以智慧妙力,感受到佛光迴照,又能向佛而安住其心。
九、戒心,心光密迴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
戒定心還是得以依賴迴向力量來維持,心光緊密的迴向力,則需安住在無所為而為之態度,不然就會有得失的障礙。
十、願心,住戒自在,故能遊於十方所作悉隨願也。
戒中無戒,生活中能主動遵守戒律的規範,所以能遊歷於十方,盡皆能滿願所行。
註:【十住】
《三藏法數云十住》者:謂修行菩薩道者,根據果位而進修,皆以妙覺為本,此覺由位而入,入則能住,故自發心住,至灌頂住,通為十種達到的境界:
修行菩薩道者,就是根據你現在的果位進修,但皆以心妙覺為根本。這個覺性是根據果位而進入,能夠進入者就能達住於此境地,所以說從發心住位到達灌頂住位,通稱為十種住位。
一、發心住 謂由前十信,相躡進修,作真方便,顯發十住之心。此心真精,發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於明耀中,遍互涉入,圓成一心之德。經云:「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一心則是萬有之實體真如也。但想要圓融一心之德行,恐怕不是哪麼容易!佛法說依據十信位互相攝住而進修,做真方便是指進入生活,從生活上顯發十住之心,若非如此不能進入發心住。現在你修持密宗法門,持咒與觀想,必須做到二六時中持咒不離念,咒語與你打成一遍進入生活中,念念不離咒,行為就不用說了。身心一念皆是咒語,這樣就是進入十信位的第一位階。當你心念咒語能融合一念時,就是發心住的境界。
二、治地住 謂由前所發之心,淨如琉璃。所證之理,顯若精金。因此妙心,契於理地。經云:「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發心之後,修證入地,清淨境界有如琉璃。現在你修持密法,顯見境界有如黃金之難得,精金是經過冶煉的金品,妙心契入如佛理敘述的境界。這就稱為治地。治是獲得的意思。你現在修持密宗法門,心念是否能如其咒語獲得掌控呢?念念不離咒語,每一念頭都是咒語,不管你修持哪一法門心咒,念起念滅都是那一念,這樣就稱為治地住的境界。
三、修行住 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謂前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遊諸行,皆無留礙。經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我常說不要隨便發願,初發菩提心是在發心住,但世俗太多騙人的謊言,最多是自欺欺人的妄想,不是別人騙你,而是自欺欺人!初心不正,果遭扭曲。因為認識不深被欺騙,你同樣會走錯路。就像蓋房子一樣,初發心是要配合因緣果報,若是你運氣倒楣,而遇到旁門左道,又信以為真,當然你的種子有問題。有問題的種子種植不出好的樹苗,就是這樣簡單。現代認證都要證書,而那些證書用錢能買的到,所以騙局仍然不斷,這是大家要認清楚之處。
發心到治地是進入修行很重要的基礎。所以要求大家要熟讀佛經的緣故,任何正信或旁門左道都不敢扭曲佛經的義理,若是你先懂得經典義理,那麼你受騙的機會就少了。最可怕是那些感應靈通的人,因為他說的境界已經超越世俗,主要是看不見無法證實,所以無法取得印證。這些現象都不離佛經的範疇,只是你對於佛經不熟悉,並非佛經不告訴你。
初期你接觸佛法之後,你是用何因緣心態接觸的?如其所願都不見得是真實的佛法,這是你要明白的道理。許多人皆是病急亂投醫!並非他是真正懂醫學的醫師,所以才以那麼多的庸醫存在,你不能說他醫術不高明,還有那麼多小病被醫好的實例,有此案例,所以不能指責他的無能。學佛的目的不同,這是終生及永生的課程,一但走錯路就得浪費生命光陰及造作未來的惡因。
「得無留礙」是認識世間本來空無,留礙就是尚有障礙的意思。這裡說的修行住主要在於障礙所在,所以要繼續修行消除障礙。試問?這人世間有誰不是為障礙而需要進入修行的?不曉得你是為何故而學佛?
四、生貴住 謂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將生,為法王子,故曰生貴。經云:「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從前面的發心、住地、修行而進入生貴,與其俗人有其貧富貴賤有何不同呢?看見許多生於貧賤環境的人,當他獲得佛法傳承之後,即刻升級為富貴生活之人,可見佛法的對於世俗的寶貴處。只要你發心立志,住於佛法的正信境地,且符合修行的原則,你就能契入生於世間寶貴的境界,有如生住於國王的家庭,受到王子的待遇,真是不可思議。經典說:你的行為與佛相同,在世與出世間,皆能感受到與佛相同的氣息,即使離開肉體進入中陰身,同樣受到有如父母親的恩惠照顧,而入於如來之種性,名為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 謂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經云:「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方便就是不受方位的約束,隨時方位都能做出來的行為,且能俱足不缺乏,這是真方便。佛法行為能自利利他,善巧是巧妙的作法,雖然方便巧妙的做法,但不失其俱足的效益。
前已修生於貴住而修,當養成道胎之後,你就要如同奉養雙親一樣的心態,一切則順其自然的養成功果。
六、正心住 謂前行相,雖與佛同,心相有異,未名正心,至此則心相不異,方名為正。經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世俗看見貴賤,自然生起分別與取捨的心思,前面說到你的行為與佛已盡相同,但仍有差別的觀念,因此不能稱為正心。若是至此身心相貌相同,才能稱做正心境界。這個在現代是有困難的?亦是世人難以辨別之處?從表面上如何分辨真假呢?他的行為真是有如佛相,但心思看不到真實,所以不能分辨真偽實境?那就得從親近去做深入了解,不然所有傳聞都是虛偽的,你能認同嗎?
七、不退住 謂前心行二相,既與佛同,則佛身佛心,二種合成,日以滋益,漸漸增長,唯進無退。經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前面講到行為及心理兩種狀態,若與佛說法相同,設佛身佛心兩種的合成,日時修持而融合為一,漸漸增長,所以只有進展昇華沒有退墮了。學者令身心一致而向上,則稱為不退住境界。若學者想法與修持行為不能符合如一,就難保往後修行能住於不退轉的境界。
八、童真住 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經云:「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童真是人心智保持在兒童時期天真的想法。身體微弱稱做兒童,人的器官生長是要時間來養成的,所以稱兒童時期的體力是體微。童真的想法與世俗老練是不能相比利益,但童真的想法卻是俱足佛十身靈妙之相貌,這是成長者無法想像的。
咱們來看佛具有哪十種身者:
一、菩提身 或云正覺佛,示現八相成道正覺之佛身也。又云無著佛,安住於世間故,不著於涅槃,成正覺故,不著於生死,示乘無著之道而成正覺故,云無著佛。
二、願身 或云願佛,願生於兜率天之佛身也。
三、化身 即化佛,涅槃佛,生於王宮之化身也。化者必示滅,故云涅槃佛。
四、住持身 即住持佛,或持佛,滅後止自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
五、相好莊嚴身 即業報佛,以無邊之相好莊嚴之佛身也。是為酬報萬行業因之功德,故云業報佛。
六、勢力身 亦云心佛。
七、如意身 或謂意生身,或謂如意佛,對於地前地上菩薩,而現生如意之佛身也。
八、福德身 即三昧佛,常住於三昧之身也。三昧為福之最,故云福德。
九、智身 即性佛,大圓鏡智等之四智也。是為本有之性德,故云性佛。
十、法身 即法界佛,智身所了之本性也。
以上為佛的十身,大家瞭解即可。
九、法王子住 謂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至此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種也。經云:「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這裡講到十住次第,至此稱為法王子,就像現在密宗說的法王的地位,據理說法王也有他的修行次第。從發心開始生起至生貴,名稱為入聖胎期。自方便俱足至童真,名稱為長養聖胎期。等待長養功德圓滿,名稱為出聖胎期。出聖胎期後就是佛的真子,具備繼承佛法脈傳承的地位。
十、灌頂住 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剎利轉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經云:「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灌頂住。」
灌頂住的境界如同繼承父親的家業,世俗的成家立業,而學佛的程度到達受職的地位,佛父以大海水灌其頂,這是大智慧的灌頂。
好了。經典的解釋先講到這裡,有時候我們穿插些許的佛經分享,主要是在補充大家對佛經名詞的認識,培養理念才能慢慢對佛經產生興趣。
討論到這裡,大概都能理解密宗明確的理念。若是依據教理修行,根本是不用搞男女雙修法,就算已婚者修持密法,也不見得需要雙修法,那種雙修與搞男女關係不同,修氣達到陰陽調和也是雙修,譬如降伏人的性情不容易,而性情調伏也是雙修法。當你修氣到達調節身體健康時,性慾就動起來,這是正常現象,但調伏的方法很多,不見得要搞男女雙修法。對於某些性情冷漠的人來說,雙修法具有勾起情慾的作法,但那些並非修持的目的,都是調節性情的過程而已。就在觀想與修氣的過程中身體產生的變化,自然就有這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