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斷絕了某些偏向的嗜好,就是一些能錯亂身心理的行為;並且禁止某些不該有的欲望,所以能除掉自身的累贅。身上所以有累贅,皆是來自於嗜好習性及慾望的起因。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抑制非分之想,消除造作惡念的行為,就是消災解厄的秘訣。
贬酒闕色,所以無污;祛除喝酒的習性,不貪過度的色慾,所以無污。無污意味著身心清靜而言。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對世不明事理,當然無法認清事情的過程。所謂避開嫌疑?嫌是遭人嫌疑,或許是能力或人格的問題,自己必須清清楚楚,在當時的立場地位是否得當?遠離他人的猜疑,這樣就不會受到誤解。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親仁友直,所以扶颠;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先揆后度,所以應卒;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括囊順會,所以无咎;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右第三章,言志不可以妄求。
李貢銘註解2008/4/20
求人之志章第三
李註:尋求人端正的意志力。端正心念所以能得志,處世有道,在於得志經營人生有素。有志氣的人,必定有他人生遵守規範的基本理念,那他的人生是道地有料的。
絕嗜禁欲,所以除累;
李註:世上嗜好及慾望都有可能變成為人的累贅。譬如玩世不恭的人,喜好菸酒色情或珠寶,都可能給你帶來不可預知的累贅。當你感覺壓力極重時,有可能是源自於嗜好或慾望過多導致的繁瑣,這時刻只要發心檢討,平心靜氣自然有減少累贅的作用。
抑非損惡,所以禳過;
李註:抑制違反法令及所有毀損他人的惡行,這樣有避免自己犯下過失的效果。
常人在找人幫忙消災解厄,殊不知,這些災難及過錯的根源,在於平時的處事風格。若是無法判斷是非及善惡之處,就無法真正的消災解厄。往往災難是來自於非處及惡行,所以要能節制自我的行為,以及掌握哪些人事物是不該接觸的,這樣就能有消災解難的效益。
贬酒闕色,所以無污;
李註:貶斥飲酒及色情,這樣能避免遭遇污染的機會。在社會中與人交際公關,最容易因為酒色而掉落陷阱;練氣家也畏懼因為酒色而污染氣濁。
哪些場所最容易令人感染惡習呢?就是酒色場所了。酒色場合出入的人複雜,傳染各種習慣或疾病的機會也多,若能避免出入於酒色場合,自然能有避開感染惡習的機會。
避嫌遠疑,所以不誤;
李註:避開進入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所以能不耽誤自己美好的前途。
誤會是錯解原有動機心意的意思。當彼此相處有著利害關係時,就得顧及彼此之間的想法,譬如避開犯上對方的忌諱,這樣才能閃避他的猜忌心。
博學切問,所以廣知;
李註:博學及好問學習者,所以能廣知天下事。
廣知不見得是已經到達精通的境界,切問是學習的精髓,就是問對了主題,真有用心學習的人,才能懂得如何發問問題。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
李註:做大事少說話,所以是修身的好方法。
修身可以說是保護自己最好的屏障,真正做大事的人,他是不會輕易的發表言論。真正聽的懂得人,你只要稍微點他一下重點,他就能即刻了解你的程度。
恭儉謙約,所以自守;
李註:恭敬他人、勤儉自己、謙卑他人,節約自己,所以能做到自愛守節。
自守是潔身自愛,最能保護自己的人。通常小人的對象,對於恭儉謙約的人沒辦法;因為小人喜歡的是謀取名利,你不貪圖名利的人,與他是無法交集發生的。
深計遠慮,所以不窮;
李註:精深的計策及高遠的謀略,所以能令自己不窮困。
窮人必定計窮,也可以說成「技窮」。計策與技術是相同的,深計就是精湛的技術,遠慮就是投資的眼光,若能獲得精湛的技術與投資的遠見,自然能處於不窮困的生活。
親仁友直,所以扶颠;
李註:對親人仁愛,朋友率直,所以你的人生受到困難時,就有他們來扶助你。
選擇朋友的交往,能使人在最危險的時候獲救!然而會主動扶助於人的人性,當然是具有仁善心及率直性情的人,所以與之交往就有如投保的概念。
近恕篤行,所以接人;
李註:寬恕他人,自己能篤行務實,是為接待人最受歡迎的方法。
待人的原則,不管面對的對象是誰,就只有寬恕他人的過失,及自我篤行務實的作法。
任材使能,所以濟務;
李註:聘任專業使用有才能的人,所以能有救濟事務的效益。
管理事務能順利,就要任用專業的人材,並且給予有發揮才能的機會。
癉惡斥讒,所以止亂;
李註:不與惡人共謀,排斥讒言對人,所以能禁止有謀亂的行為。
三人行,必有我師;但同時也有是非的存在。停止團體混亂的局面,在於找出製造惡行及發動讒言者。
推古驗今,所以不惑;
李註:推理古代來證驗現在的今天,所以能不迷惑於事情的真相。
先揆后度,所以應卒;
李註:先計畫再進行評估,所以能到達目標。
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李註:設計好掌握住重點,所以能解決困難處。
括囊順會,所以无咎;
李註:總整理順著時局,所以能不犯過錯。
橛橛梗梗,所以立功;
李註:小心翼翼的觀察,點點滴滴的累積,所以能創立功勳。
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李註:管理好自己的心志,約束好自己的行為,所以能保有自己的最後。
右第三章,言志不可以妄求。
李註:討論端正意志,就不能有貪圖超過自己能力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