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篇2

道與教孰二孰一?! 

學道先明精氣神,成全三物道方親,說無話有皆為妄,究本窮源始得真,中正不偏存一念,圓明自在絕纖塵,君還達此玄中妙,三教都歸我一身。

 

敝人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創立《中國道家茅山丹道協會》,在創立之初,不少的友人與信眾無法諒解!尤其是前佛教的同修們,他們認為佛道信仰應該有別,不應該把佛教與道教混為一談,這對初修者,應該是如此。有關這方面的解釋,我會在編著的空餘時間,將研究宗教心得的記錄,尤其將佛道綜合相關的差異性資料,做出較為詳細的說明。 

此時、希望當您看到這一篇資料的因緣,能以平常心來看待修行的「一大事因緣。」佛道共通的理想,主為解開生命的始終,作出各種實驗的考證。 

古今宗教的紛爭,緣起參雜許多因素,門戶之見,首當其衝,在此則不多加論述,僅以研究中華民族「明道篇」的資料,因為內容的詮釋,類似與現代宗教信仰的盲點有關,故筆者嘗試以【明道篇】為解釋信仰的正確觀念,粗淺的敘述內容,均按拙見未加以引經據典,這是屬於敝人體會心得記錄,平時因為事務忙碌,在未完成個人宏願的方向指標下,無法另外抽出空檔時間,做深入引經據典的考證工作,希望讀者能夠諒解,並且尋找正統道教的有關資料,作為較深入的參學佐證。 

對明道篇的內容做解說,「學道先明精氣神,成全三物道方親」。歷代中華道統對「道」的解釋,出版不少各種的詮釋資料,在此姑且把「道」看待為生命的本來真面目,亦為生命的實體,乃是人生真善美的最終目標。那麼學道先明精氣神的這一句話,道家稱此為三寶,就可以解釋為:「為達成人生最高的境界,首先明白精氣神的重要性。」 

精氣神在修道的修煉過程上,佔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亦可視為人生命的三大基本元素,在修道及中醫學書籍裡,內經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概以「精氣神」之修煉,作為達到最高目標的途徑,「道」究竟是什麼呢?精氣神又是什麼呢? 

若以身體的結構觀念來說,精氣神是整體生命的組合物,而三者是屬於獨立體,亦是結合體,缺一不可。精包含肉體的所有組織器官;氣乃是生命運作出來的能量功能;神則是主導思想的靈魂組織體。因此,必須「成全三物道方親」,就是指令身體之精氣神貫通為一,此時是具備入道的基本條件。「一」即是道,道歸統為「一」。 

初學,修道家為使達至「道」的境界,修持各種法門,有人認為一切歸空,亦有人認為一切是有,因而,選擇入門有修空或修有之不同說法。這裡接著說:「說無、話有皆為妄,究本窮源始得真。」入道理念不可偏離正道,妄論偏重在「有無」的修持法上,修道以探究生命本源,方是它的真正目的。那應該如何修行,才能了解生命本源呢?即以令學人首先秉持「中正不偏存一念,圓明自在絕纖塵。」,中正就是中庸之道,不偏左也不偏右,或不偏有,不偏無,即以行持於中觀也不執有的態度。中道思想裡涵蓋有平順之意,修持技巧在於一念的圓明。若按修持心法來說,存「一念」就是集中心神,屏除雜念,達到專心一致的功能。因為專注一念,念至清淨,逐漸能令心神圓明自在,但基礎是講究令人保持精氣神的統一。圓明自在的覺性一生起,則能絕滅微細的雜想,漸達清淨至高的境界。 

若學人務實修持這箇「中正不偏存一念」的法門,即能如明道所說「君還達此玄中妙,三教都歸我一身。」了解箇中奧妙旨趣,等於已經通達三教之精髓。三教指「道儒釋」三家。這裡特別強調三教的修行道理,千萬不可誤以為是道教為了統一三教而分別說的,這是有歷史典故的,當時三教的鼎盛,絕對不減於現代的宗教盛行,主要是因為當時宗教紛爭及盲修瞎煉的人太多,所以才有明道篇的著作解說誕生。大道理念下,最重要是讓人不要有教派的區分,大有廣泛無邊及宇宙天地的意思。倘使不同的理念修法,分道揚鑣,分化人心的團結,這就不是大道或成佛行者應有的理想,因此說大道無私。 

有為無為,一心不亂 

自然之道本無為,若執無為便有為

道家修持以自然無為為修。但自然之說,不是都不管它,亦不必假以修正為自然?在道家中所說的自然是「一」,是「性」,是「玄」,是「德」。【老子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天、地、人的一切活動範圍皆不離自然無為。泛觀,現在人所修的無為法,概以入有為之造作為無為之說,已經完全背道而馳。因此指出執持無為,亦即屬於有為法。亦是屬於入道的基本概念。 

有人問有為、無為之區別,是否就是指此心的執持有無?若按因果觀念作描述,基本上有則能生,無雖無亦是生,此未離心意識之生,皆屬於有的作用範圍。但心念的執持,有則能生,無亦能生。按大道理念深入探討其義,有無皆是後來話,就是偏離中道的二邊道;有非實有,無非實無,有無是相對存在的,並非道所指之「真空妙有。」因此學人不得不辨之正。 

得意忘言方了徹,泥形執象轉昏迷 

得意不是指得意忘形的意識型態行為,而是能夠心意相通,達通心志為一的自由意念。心裡想的與行為能夠貫通為一致,這才是得意的意思。得意忘言,這個忘是坐忘,當下袪除達清靜的意思。因為心神貫通,融合為一,而能屏除妄想達到了悟徹底的清淨。若非專注達到忘言的境界,反則,就會執持外在假象為真,與凡夫無別,執相不放就是轉為昏迷。因為物質世界是隨時變化不定的,唯有真道實體是永遠不變的。譬如靜坐修持清淨諸法,若無法達到忘我的境界,反而執持在身體契機的變化,誤認這些生理現象就是真實的,那就會慢慢變得昏庸迷糊,修煉到最後的成果,並非真正的「得意忘言」,反變為泥塑執著於假象,當然會心隨境轉,產生事理不明的昏迷愚癡,亦是造成行者心智患得患失的主因。 

身心靜定包天地,神氣沖和會坎離, 

修道妙法,嚴格地說,就是不違背天地自然的法則為基礎。大宇宙說天地,人身類似小宇宙,屬於一個小天地,這方面的理念,經過中國醫學的考證,歷經幾千年的驗證,絕對是可信的理念,現代醫學界的研究發展,已經將心理學融入醫療的範圍。在道家的教理概念中,概以人身視為小天地、小宇宙。因此,說身心靜定包天地,身體是有形物質,心是無形,心物修入靜定之中,就如同陰陽融合包羅天地,但這個天地是指人體的小天地,而不是大宇宙的天地。 

初學者,對此多有不辨?以為稍有初淺靜定,就能夠包羅大宇宙的天地,幾乎都是停留在下意識作用,就是近乎病況歇斯底里的神經錯覺。這裡說明靜定功夫的養成,乃是身體水火融合中和的基礎,現代的觀念就是健康的基礎,達靜定方能使體內之神氣活見,腎氣上升調心,心氣下降合融。但許多人修道拼命的找尋神明靈感,而不知靜定與神溝通的正確管道。神氣沖和,沖和不是對立的不和,水是性,火是情,性亂不歸情專,火亂四竄,散氣不歸性,故有不和之沖。這個沖是指身體血氣脈的融合作用,現代人說是「化合」功能。沖和亦是指身體從上至下,從頭至腳的氣脈貫通之意。若是講氣脈作用,就是指衝脈和順之象。佛教密宗對沖氣的分法,則有上行氣、下行氣、左行氣、右行氣、遍行氣等說法。 

血氣化合會坎離,血氣就是心神及腎氣。在先天八卦來說坎離為橫中,但在後天八卦看坎、離是上下的關係,按照沖和的觀念來解釋,即是後天八卦之上下氣相通的意思。整句話在說明靜定能修調神氣,神氣沖和,方會坎水離火既濟之功。按內經的理念,坎水是指心中真水,離火是水中真火,概由心腎之水火達既濟相通的意思。因此可知,靜定神氣是主導水火既濟的調化劑。現代工商社會的壓力,造成許多人的心臟病或高血壓、腎臟病者,概因心神渙散不調導致,果能了解箇中的道理,亦能有改善病況達養生的效果。 

料想這些真妙訣,幾人會得幾人知。 

在這句話中可看出,當時修道風氣的偏差處,其實與現代是差不多糟糕?修道的真妙訣,還是少有人知!修性即是順氣,性純精收能化,氣順即能安身,身調亦能心安,這是性命雙修的奧妙處。若有偏離修命強身,則命強性烈,徒有萬夫莫敵的強勢,亦有夭折暴斃的危險!或偏離修性者,雖心能澹泊名利,不與人爭樹敵,卻易心強身弱,體弱多病;性命融合,身心體力行,生命實踐的力量,如同天地之大,這是道家精神,秉持無為自然大道的理念。行人當知,性雖無象心能變化廣大,身內之造作思惟,亦屬狹隘的心天地;身之如何強壯?亦無法脫離生物變壞滅的結局!所以有此篇作者,感言的說那幾人會得,幾人知!

在〈明道篇2〉中有 2 則留言

  1. 明清以前道教經典約略可分為兩大類 : 一種是扶鸞的丹道著疏,一種是心得報告。
    如以內涵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區塊式」的描述,也可分為幾種 : 以『五行歸原』為主體的有「悟真篇」,「周易參同契」等;以『金液還丹』為要的有「金丹四百字」;「大丹直指」,則涵蓋「煉炁化神」較廣的階段;其餘的多為『提示』的方法描述造化現象,如「黃庭玉景經」,「性命圭旨」。後人譯本及著述,誤謬太多或拼湊而成,看看可也。

    「明道經」是想完成『道法本無多,南宸貫北河,總是三七字(總是一個字),降盡世間魔』下的追蹤資料,也就自然而然的看到你的網站,想想符簶派各大宗壇,不修「金丹」,『雷法』如何貫徹,『道法』更是緣木求魚,『心不正,法不應』,反是民間巫噬之術大行其道。

    離坎包藏共一家,鐵牛晝夜運河車。性歸元海生金液,命復虛無產玉葩。
    四象合和歸一土,五行鑽簇結三花。如如默運周天火,迸出金花滿九華。
    陰陽動靜不能推,枉費精神去妄為。道在目前多自達,珠藏腹內少人知。

    『順者成人,逆者成仙』,愈返先天,必從後天下手,「內經圖」「修真圖」清楚的標示了千年『坎水逆流』,『送仙之門』,「愚人以此殺身,聖人以此飛形」。

    《離坎包藏共一家,鐵牛晝夜運河車。》
    這兩句跨修真的築基與煉精化氣 –
    人身五行為「金/兌」,「木/震」,「水/坎」,「火/離」,「土/坤」所以說共一家。
    「內經圖」「修真圖」都標示了『鐵牛耕地種金錢』,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旁邊標示著「正丹田」;『修真傳道論』有『北方正陽之氣』為『河車』。

    《性歸元海生金液,命復虛無產玉葩。》
    這段卻跳進煉氣化神,雖借重了「黃庭玉景經」的語詞,卻使用了自己的想法。
    「性」有,「真性」,「天性」,「元神」之說,『玉葩』是在講「結丹」,『虛無』為境界,所以有『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一說,並非『龍虎交媾』或『抽鉛添汞』所要求的功法。

    《四象合和歸一土,五行鑽簇結三花。》
    這裡又回到『五行歸原』『水火濟既』的層次,如果僅以此修法,跳過『五氣朝元』,恐怕曠日廢時才達『三花聚頂』的境界。

    《如如默運周天火,迸出金花滿九華。》
    要能運「周天火」,則至少做到『心火』,「真火」,這裡是講到『大丹直指』的『太陽煉形』,或「黃庭玉景經」裡的『火鈴沖霄墜落煙』的境界。

    《陰陽動靜不能推,枉費精神去妄為。道在目前多自達,珠藏腹內少人知。》
    這些只是一些告誡語,就沒有什麼了。

    道教經典從無人做有系統地介紹,修真次第階段的修法及驗證,有了驗證,經典變得沒有意義,沒有實證只能瞎子摸象,毫無機會。

    心中有感而發,無須認真。

  2. 受教了!可見仁兄是一位行家!確實在台灣已經少有了,我這是多此一舉,純屬個人的見解,明道篇指出當時與今修者的共同毛病,故感觸良深的加以旁通引用,感謝您關心及提言,無量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