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生之歌施行計畫檢討方案

更生之歌網路廣播委員會2010/9/27李貢銘

更生之歌一案,主要宣傳的對象為受刑人、更生人及其家屬,他們的內心世界都是有深刻的人生傷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透過廣播來達到治療的效果呢? 過去,社會群眾的觀念都認為犯罪是不應該的,但有某些人的想法,卻認為「有人可當,不會故意去當鬼。」主要在敘述罪犯可能有他情非得已的壓力,或是走到窮途末路的絕境行為。我們是否應該給他們機會,但又能不危害法治社會的秩序呢?古人言:「仙人打鼓有時錯,腳步踏錯誰郎無。」(台語)仍然認為應該給犯罪有改過的機會,所以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既然,認為犯罪者是有改過的機會,那麼如何改過為妥當呢?除了要求他們面對法律的制裁之外,對犯罪者的糾正過程是很重要的。但,我們很難從表面上看出人的改過自新,因為人心是隱藏且善變的,對於長年感染的惡習,並非一時之間能夠修正過來,如今以科技網路廣播來做為宣導的管道,究竟它能發揮多少的益處。以下僅以宗教與科技的結合,做為敘述說明。 這裡本委員會將以「更生人」為輔導對象,但委員會一致認為「更生人」的稱號不妥,因此經過提議之後,同意將本次推行的運動名稱,稱做為「向日葵」運動。我們請更生人幫我們設計一張商標圖案,圖案的涵義是人從黑暗中勇敢且大步的跨越出去,原本黑暗的身體即刻變成為七彩色的身體。這其中具有鼓勵、積極向善的涵義。 還有更生人家庭所背負的形象及壓力問題,若使我們真要幫助他們走出黑暗期,就得給他們有一種溫馨的覺受,因此我們更要鼓勵家庭也一起來幫助他們度過難關,所以改變活動的稱謂是必要的。 當初,我們一聽到罪犯就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覺!因為他們可能是社會的毒瘤,罪大惡極的人物!源於天主教設立中聲廣播電台,經過十六年與受刑及更生人的經驗發現,廣播並非直接的接觸,當可避免一些安全性的考量,而且能將面對陌生人的壓力,透過廣播來紓解內心的想法,這對罪犯來說是解除困惑最佳的途徑,亦無所謂面對面的威脅性。 當下政府推動「修復式正義」一案,在於修復犯罪與被害人的心靈,但應該要兼顧加強預防社會犯罪率的功能。初期,將心比心,可想而知罪犯伏法之後的心態,與其被害者的心靈修復及撫慰。倘若一開始就要求當面說明,那是不可能的事,或許社會還得花費更大心力及社會的成本。所以我們巧妙運用網路廣播的科技功用,讓加害人能在廣播中,不用直接面對被害人及家屬有懺悔的機會。這箇途徑且能擴充做為社會教育之用,然後轉接給被害人收聽,讓他們了解政府對他們的關懷及對整體社會的宣導。當被害人完全了解加害人的改善態度,願意從心來寬恕之後,即可依據被害人的程度及想法,安排未來是否親自道歉的儀式,這箇過程得以有妥善的安全性規劃,還要有周詳且維護被害人的顧慮。 過去傳統廣播的作業模式,屬於輔助教育之用,但礙於區域性及成本上的問題,無法針對各矯正機關的特性製作節目,更難具體發揮在法務系統之上,現在科技網路廣播作業,屬於客製化的技術,能以專一主導之模式,配合政府單位之運作,「以一對眾」來達到宣導的功能。 依據目前全國矯正機關及保護司單位的設備,若要施行全面性的教育改革體系,恐怕得以投入不少的經費,還要考慮各地矯正機關常年下來的管理慣性,不能因為個體單位的想法,而輕易地實行全面性的教化行動。另外專業教育課程的擬定,必須尋求有關專業素養的人才,有關這方面的專業教師有限,現有主以宗教做為心靈輔導導師,其成效如何?歷經多年下來是該重新評估,應該不難獲得更為具體的方法。 本會研究小組為此而規劃設立專門的研究單位,主要以輔助政府施行教化監所之受刑人及更生人為主,並且附設有關收容人之家庭輔導單位。依據本會主旨任務特聘請創辦人李貢銘先生擔任更生之歌籌組委員會,予99年9月1日經管(99)字第060號函,向法務部長呈報,經法務部99年9月23日法保字第0991001993號函回覆,同意本會辦理本項任務。首先以台中女子監獄為示範所,以過去林台長累積的經驗,計劃以網路廣播試播一至二個月期限,然後檢討所有作業及成效,若能有顯著或需要修訂之處,經向相關單位諮詢之後,即能修訂未來明確的方向。 這裡得以進一步,較為客觀檢討傳統廣播電台與監所收容人及更生人之作業,依據我會所知監所之收容人管理,為安全上考量,蓋有幾等級的分法,據說第三等級以上者,皆可擁有一般收聽機自由收聽廣播電台,有可能並非所有監所都是開放的。當然這是監所網開一面的人情作法,讓收容人能有紓解內心鬱悶的作為。我們不能說這樣是有違管理規則的,但尚有其必要留意之處。矯正機關是社會最後安全的防護所,同時是人類犯罪矯正身心思過改正的地方。收音機哪有危險呢?問題不在收音機身上,而是廣播的製作內容,任由收容人自由選聽,這是不妥當的作法。因為閱聽眾的身心人格問題,他們實在不適合於收聽過於激情或消遣娛樂性的節目,這是我們所要關心的主軸。 為此!我們有更為周詳且安全的計畫,將已往矯正機關聘任之講師經驗整理起來,編列受刑人的身心人格教育課程,配合宗教哲學與教化矯正人格為主軸,還能客製化的開播節目,聘任適合的教師擔任。從教導謀生技術理念起步,建立家庭倫理基礎,從而舉其社會各階層之錯誤實例,以作為提升精神人格。故而,我們嚴厲監督主持人之節目態度,雖然輕鬆娛樂,但以不刺激人性走向非法或有非分之想,教導如何安守本分為依歸。 有關適合擔任矯正人格的專業教師,畢竟國內的專業人才不多,很難以一來服務群眾。若能從全國各地選拔優秀矯正師,做為節目主持人,不但能節省資源,還能降低諸位老師的奔波勞苦,創造出更有效率的功能。本會委任經緯度資訊傳遞網公司,以網路廣播科技做為宣導的工具,發明「行動播音室」提供給專業且優秀的老師作業,他們不但能節省時間,還能不受場所的限制,任意在任何地方製作現場的廣播節目。高科技統一管理及宣導方法,不但能協助各矯正機關人才不足之處,還能遞補在法務宣導管理系統的整體性。 僅此提議上級單位擬定選拔各監所優秀之觀謢人員,以作為在原單位服務及節目製作的首選人才。這方面的教師極為難得,尤其是對收容人的心思及行為的掌控,使其透過廣播來紓解及達到矯正作用。最大功能,還能同時讓全國監所內之收容人皆能收聽到,節目播放型態能依不同層級之收容人,切割播放不同類型的頻道,指定收容人收聽節目,以便節省人力的支出,使其不同收容人施行必要性的教化工作,具有生動感性的效益及降低國家資源的浪費。 經我會計劃更生之歌網路廣播委員會一案,當務之急!最為困難之處,就是請求矯正機關及其他單位的配合;因為民間組織團體與政府單位的溝通,甚至有其專業程度的不足,畢竟彼此尚有技術性及立場的觀感,我會以宗教濟世救人為宗旨,幸得 曾部長勇夫先生鼓勵的恩徳,不以「齊之以刑」為策略,而是以中國傳統宗教哲學理念,秉持「道之以德」為管理法務體系之理念,當前國家法務系統,面臨時代國際改革的壓力,部長主以「道德」管理來寬恕眾生之過失,這是給犯罪者改過自新的大好機會,期盼未來能有具體且美好的成效。 對更生人的治療法檢討 從古至今國家管理中皆設有監獄,好像世界任何國土還尚未有不設置監獄的國家,這是維護社會正義及和諧的最後一道防護線。 有關人類犯罪行為的研究,不論從生理或心理上的研究報告很多。但諸多的研究成果及施行,對於社會犯罪率的幫助,其效果為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現在本會設置更生之歌的緣起,對於罪犯的協助或防範,主要建立在治療效果之上,我們假設罪犯是病人。而他們是病在何處?如何治療是我們所要研究的主題。 零極限一書,作者舉一實例說明: 這裡有一句來自托爾•諾裡特郎德的著作《使用者的幻覺》中的話,它綜述了你將要登陸的心理過山車的精髓所在:“宇宙起始於對鏡無物。” 簡而言之,零極限就是回歸到零狀態,也就是什麼都不存在但一切皆有可能的狀態。在零狀態裡,沒有思想,沒有言語,沒有行為,沒有記憶,沒有模式,沒有信仰,沒有任何東西。只是空無。 但是,當空無對著鏡子看它自己的時候,你就誕生了。從那時起,你被創造出來,無意識地汲取和吸收信仰,模式,記憶,想法,言語,行為…很多模式歸根究底都起始於宇宙起始本身。 人類生活的空間中,最可怕的是內心無形的監獄,並非限制人身自由的監牢。如果人不自我關閉內心的心智,他就不會有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犯罪者,並非缺乏自知之明,而是機靈的心智被蒙蔽,使其無法啟動善良的良知,因此才有觸犯該要遵守的法紀。這樣的犯罪動機,都應該受到社會赦免及給予修改的機會。 道統之精神主旨,不離「濟世救人」為方向。原來所要施救的對象是所有生命,並不指定對象為目的。本次設置委員會的主要用意,在於有效且節省資源為主,因為特定對象的原因,而且對象身分的特殊,我們不得不謹慎且有所規範。在經過委員會多次的討論會議之後,認為我們應該發揮道統技術為主,以宗教之各種理論為背景,且將宗教普渡眾生的法門,改變為救渡更生人的方法。並將人類的過失行為假設是成為一種疾病,而宗門之心法作為藥物。 中西方宗教哲學的理論基礎,皆針對造福世人為主。尤其是道統中命理與宿命因果的理論,其中給予人生的諸多啟示,具備有協助人生昇華及信念的功用。近年來西方國家有其具體的實驗成效者,就是「生命靈數」家,採取對病患治療的成果,經過累積數十萬人的經驗,其成效竟然達到80%以上的成果。因此委員會一致認同此說,同意採用這個方法,以作為施行罪犯及更生人的輔助法。 至於,其他方法的討論,則尚有各家哲學及教派的理念,譬如「宗教因果論」、「世人對天的申訴管道」、「地獄輪迴之說」、「催眠治療法」等,皆能本著對人心之過失具有一定的療效,本委員都將聘任專家來擔任主持之職責,以使本會協助的功能,具備相應於對象的功能。 民間團體資源運用的檢討 民間傳統宗教的活動,從信仰觀念做為教化功能,且有利於凝聚民眾團結及和諧的作用。宗教信仰具有啟迪良知,教化告誡民眾對於善惡的理念。以台灣民間宗教的發展來討論,腹地雖小其活動範圍卻相當的鼎盛,故有世界最為密集之稱,發展盛況時期,大小活動幾乎是天天都能看得見。但嚴格討論民間宗教對社會教化的成效,經過數十年的期間,民間各地宗教皆能熱心響應政府的公益活動,但卻缺少資源整合的運作,而是分配成為小資源的付出,致使某些有形成浪費的情形。當時所進展的規劃方向,似乎沒有發揮出較為具體的作用。政府無法禁止民間宗教活動,除有憲法保障民眾信仰自由之外,主要是民間宗教活動的意義,對教化民眾的安定性很高,這是從心改革勸化的作法,具有深厚傳承的功用。因此,如何妥善且有效的發揮民間的資源,使其民間宗教的力量,運用在特殊或指定的教育中,讓我們生活的社會更為安定,未來更有趨向無罪犯的生活品質。 傳統民間宗教的組織成員,主要以地方仕紳為主軸,地方仕紳是最具有地方性的代表人物。他們以領導地方的身分,對鄉里具有帶動貢獻財物的代表性,進入地方大小神壇宮廟中擔任領導位階,這對地方來說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人物。台灣民間宗教的鼎盛時期,也是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經濟背景帶動民間宗教的活動更為活耀。生長在台灣的我們,無不曉得地方仕紳的諸多顯赫事蹟,他們也有可能是地方傳奇的人物,不論是否出仕於政府要員,或是公務退休的人物,他們都是地方年輕人最有影響力的模範人物。 地方仕紳時常扮演著和事佬的角色,他們常以公正及公信力來調節鄉里的糾紛,根本不用法律的裁定,即有調和百姓糾葛的能力。逐漸地,時代的變遷之後,地方仕紳輾轉成為地方選舉的代表人物,具有為民請命及發言的代言人。根據筆者對民間宗教的研究,其地方仕紳與民間宗教組織的密切關係,若能加強委任仕紳在地的資源發揮民間宗教的力量,那就能有效的降低社會犯罪率。因為,地方仕紳對於地方屬性的了解,藉由宗教對於善惡的理念,即有發揮勸勉及輔導的作用。 因而,在我會針對收容人出所成為更生人的研究報告中,發現更生人進入社會後轉交更生輔導員的輔助,具有監督糾正及記錄輔導的功能,可惜長年有效的資源多數出現不足之處。譬如更生人踏入社會就職謀生的過程,時常不是完全依賴更生輔導員即可。整體有效的運作性計畫,本來就得妥善運用社會資源,並非單一操作即可達成。 現在我會將委任地方仕紳擴展他們的功德,加入向日葵地方家族的家長,擔任監督及代理地方關懷更生人的責任。諸多宗教的信仰中心,皆以削除罪惡之源為主要。若以地方性宗教的力量為主力,聘任地方仕紳擔任我們的領導人,這對於地方性的治安及維護法紀的功用,值得我們多加用心及善以運用之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