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入門總序 蔣維喬序

天地定位,上覆下載,人居其中,參為三才。其初生也,各稟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是心也,存於內則為仁,發於外則為愛,故愛人乃人之本性也。愛人者必思利人,則利人又人有同情者也。雖然,利人亦有廣狹之別,大公無我,乃聖人之至德,豈常人所易幾?蓋捐舍己身以利濟羣眾,固非大聖人不能。世之人莫不抱有我主義,必先利己而後利人,利人而無損於已,匹夫匹婦皆與能焉。或損於己者少,而利於人者多,賢智之士亦樂為之。蓋人與我同類,並育於兩大之間,禍福憂樂,息息相關。明乎此,則知有兩利之道焉。其道維何?互助是也。互助乃為人之本務。不然者,但知有我,不知有人,自營其私,自縱其慾,始則專圖利己,不肯拔一毛以利他人,繼則日謀損人,欲攫大利以盡歸於己,是乃全羣之蠹耳。古昔聖哲,莫不以愛人利人為心,講道以牖民,著書以覺世。孔子之教,孝弟仁義,忠信篤敬,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老聃之教,和光同塵,善下不爭,柔以勝剛,慈以為寶;釋迦牟尼之教,離欲去染,自覺覺他,普度眾生,慈悲救世,耶穌基督之教,懺悔罪過,真實為善,至誠純潔,無私博愛;穆罕默德之教,誠懇忠實,堅忍勇敢,對人行善,不喜作惡,教旨雖各有不同,而立意在愛人利人則一也。炳南困學有年,慧根未種,雖泛覽載籍,覃思往訓,而義理精微,未易窮其蘊奧。就大體觀之,人類幸福,文化根荄,殆皆導源於教典,而事涉天人相與之際,其所以起凡情之迴向者,或崇奉一尊,或汎神為教,玄契示象,非道一風同也,規律儀文,又昭然若判也。然究論修進之階,則潛通默感,而皆以溉生匡俗為歸,但期一本之真誠斯可矣。奚必遡洄冥漠,沾沾株守於唯一皈依,而後始謂之信仰也哉?

道教入門序 

高要馮君炳南。為其母文太夫人七旬大慶。不徇俗例。開筵祝壽。而以錫類之仁。舉行五教講演。以期挽回澆薄之人心。來與余商。担任講演儒釋道三教之責。余初頗懷疑。以為講演宗教。聽者未必踴躍。乃開講之日。聽眾雲集。坐無隙地。天氣炎熱。竟有植立兩小時。聽畢方去者。此可見人心轉移。皆欣欣向善。出於余意料之外。而馮君觀察社會眼光之銳且遠。非不佞所可及也。馮君復編撰五教入門。而以道教入門。委之於余。竊念道教經典。浩如烟海。向無入門之書。欲為淺近之談。以餉初學。苦於無從下筆。籌思多日。乃採取經典之要理。參以個人之經驗。窮一月之功。草成比篇。非敢云善。吾之才力。不過如此。但期無負馮君之囑託而已。馮君恆言。以平生長時間的經驗及檢討。最近歸納成一方案。可作為人之標準。蓋世間萬事。總不出五種範疇,(一)利人利己。(二)利人不損己。(三)利人損己。(四)損人利己。(五)損人不利己是也。損人利己之事。萬萬不可為。損人不利己之事。更不必為。利人損己之事。各教聖人。往往為之。平常人雖然不能為。然應在可能範圍。勉力效之。為人最低限度。要對於利人利己利人不損己兩種事。努力為之。多多為之。此五種範疇。應時時存心觀察。凡遇日常接觸之事。是屬於五種中之何種。決定應為不應為。如此方不致誤入歧途。造成罪惡。烏呼。藹然仁人之言。何其深切而著明也。吾願讀此書者。既得宗教上之利益。並每日三復斯言。庶乎其無大過矣。

民國二十九年長夏蔣維喬序

道教入門-緒論 

        凡是民族。不論屬于何種。總有一種信仰的宗教。我國古代政教合一。做領袖的。也就是教主。所謂「作之君。作之師。」對於統制人類界的政治。及應付幽冥界的宗教。其出發點實共同一致。古代人民思想的領域。大部分為天神地祇人鬼所佔。要解釋天地鬼神的情狀。就產生陰陽五行等學說。要崇拜天地鬼神。以求福佑。就演成巫祝祭祀的儀軌。感覺人生痛苦。欣羨上帝。於是有長生久視出世修仙的思想。所以道教發源極遠。且純粹是中國的宗教。

         宗教隨文化之高低。雖有拜物汎神多神一神的不同。而認為有善惡二神。乃是各教共同之點。其後又認為善神終必獲勝。惡神終必退避。所以各教多說魔鬼。即指惡神而言。佛教有降魔之說。道教亦有降魔之術。可見世界宗教。形式雖然各異。其趨善而避惡。則實屬一致。所謂惡者。如黑暗污濁殘賊詐偽短折疾病之類是也。所謂善者。如光明清潔仁愛誠實壽考健康之類是也。今世的高等宗教。都以淫殺盜妄語等。為根本戒律。而食物亦有禁忌。如佛教之禁葷辛。禁酒。回教之禁忌。尤為嚴密。無非去穢惡保清潔。道教也禁五葷。和佛教相似。但佛教以葱、薤、韮、蒜、興渠(即今之香菜)為五葷。道教以蒜、韮、薤、芸薹、胡荽為五葷。胡荽就是興渠。祗有芸薹一種的不同。可見道教所禁的。和佛教不甚相遠。總之制定此等戒律。無非教人於日常言語動作及飲食等。皆努力向善。切勿作惡。這是各教的共同之點。  

        道教的「道」字。和儒家的「道」字。語意完全不同。儒家的「道」。是道路。是人人所共由的路。立身處世。必須依照這軌道行去。方得為人。否則近於禽獸。道教的「道。」是指宇宙萬有的本體。天地萬物。都從這道產生。老子道德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宇之曰道。」可見道字。是極抽象的名詞。道的體。是廣大無邊。無跡象。無方所。而無所不在的。 

        儒家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是說遵照天性所完具的理。就是做人的道。修治這做人的道理。就謂之教。道家則教人清靜其心。回復心地本有的光明。光契合無上的大道。這是道教與儒教不同的地方。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