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次第法門解說

昨日、與劉兄恩成先生,南下台中的路途上,談論著有關修行與悟道之心行途徑,令吾回憶一直想完成編輯修持次第之書籍。

歷經十幾年參學佛法門,最近完成《密承傳法》一書發行。對於內容編列的經驗,令人費煞精神!唯有按照個人體驗的心得,作一系列的排序,難免讓人覺得有文化素養不入流的感想。

觀佛門共修時期(1987年-1989年),欲為訂定學者編輯《法界次第法門經》,主要是想讓參習學佛者,方便短期內能夠理解入學佛之次第法門,亦能作為自察省思的準繩。

二十世紀最後的晨曦霧氣遮天,完成輸入本書之《六十條佛學名詞大綱》,思惟內容片刻!發現這是一件艱辛的苦差事!欲想試用新解釋法,打破過去講解佛經的模式,敝人才疏學淺,佛學造詣淺薄,惟恐!誤解聖典義理旨趣,未來難逃墮入十八層地獄之嫌。故唯有採取個人體驗心得的方法,作為自我檢驗的劄記範本,拙見妄想同參道友或許能此見我學佛之旨趣,期能減輕修行見地之障礙。

名色初門【第一】
(一) 名。
名者,能隨音聲外塵赴物體,緣因而詮體,使人起想念心者﹔以聞其名,則其物體之相,必浮於心故也。

(二) 色。
色詮釋屬於佛學之術語。變壞之義﹔變礙之義﹔質礙之義。變壞者,指具有轉變破壞之一切人事物。

變礙者,變壞質礙。質礙者,有形質者,則能互為障礙也。

五陰初門【第二】:蘊梵名塞建陀。舊翻譯為陰,蔭覆之義,謂色心之法,蔭覆真理。新的翻譯蘊,為積聚之義,謂色心之法,大小前後等積集而成自體也。

五陰即指五蘊的意思。蘊為藏之義﹔對人而言,其隱藏不顯見的心念作用。五陰則緣前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立,對於眾生來說,五陰是對境意識型態產生的變化過程,其為生命體心色動作集聚的運作功能,佛學為使眾生明白實體,緣五陰的現象細分心色的運作次序,作為解入空性實體的步驟。

(一) 色陰。指對境存心,心染境相,存有無之心,此稱為色陰。

(二) 受陰。指對境產生的覺受,乃緣色發生的一切覺受,此稱為受陰。

(三) 想陰。指心經過覺受的污染,產生分別的印象意識型態,此稱為想陰。

(四) 行陰。指心理上存有之印象,產生延伸的意識型態,此稱為行陰。

(五) 識陰。指對境產生有無之心意識型態。

十二入初門【第三】此解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器官。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名為「根」。

(一)內六根入:入、出是指心的有無境界。有入則生有的心,有出亦生無之心﹔概指心緣六根外境出入的心理現象。此「入」指心染境相而言。

1.眼入。經由眼睛器官的認取境,則為眼入之心。
1. 耳入。經由耳根聽聞的器官認取境,則為耳入之心。
2. 鼻入。經由鼻器官的認取境,則為鼻入之心。
3. 舌入。經由舌根器官的認取境,則為舌入之心。
4. 身入。經由身根器官的認取境,則為身入之心。
5. 意入。經由意根功能的認取境,則為意入之心。

(二)外六塵入:六根對於六塵能發生對應「識」現象。
1.色入。指心緣色相入心之境,稱為色入。
2.聲入。指心緣聲相入心之境,稱為聲入。
3.香入。指心緣香相入心之境,稱為香入。
4.味入。指心緣味相入心之境,稱為味入。
5.觸入。指心緣觸相入心之境,稱為觸入。
6.法入。指心緣法相入心之境,稱為法入。

十六知見初門【第五】所謂知見,以意識下得解者為知﹔按意識內所熟悉者曰見。又、按照法(事理)推求而得者名見﹔因見覺了者云知。名詞又稱為「十六神我」。指未見正道之人,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諸緣,即有「十六知見」之差別。

所謂「十六」之數為何?在佛學名詞裡,常舉以數字作為解釋名詞的規範,其數字的多寡,與法義必須相符合,它皆具有演法真實的意義,以下試舉幾個佛學上有十六數的名詞,以便學者能對數字相關者,加以融會貫通。

按《華嚴經》理念,以十數為滿數。它以攝無量無盡,真言密教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故畫胎藏界之曼荼羅,其中臺八葉院最少之極,為十六指,其十六者、眾生肉團心之八葉曼荼羅也。此八葉開人法而有八種善知識之人與八種金剛慧印之法,以成十六之數。

《出生義》曰:「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數之義,不出於此矣。」其他金剛界之十六大菩薩、十六尊、十六執金剛神、十六天神、顯經所說之十六菩薩、十六居士等,總以十六之數該攝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而生。

又、顯教有關十六數之修持法?『淨土宗』依止經典《觀無量壽經》《正宗外》所說:「韋提夫人,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兼欲未來世之眾生往生,請佛世尊說其所修之法,故佛說,此十六種之觀門。」蓋舉概略觀法:

1.日想觀,正坐西向,諦觀落日,使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將沒之狀,如懸鼓形,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了了,此名「想觀」。

2.水想觀,次作水想,見水澄淨,亦使明了無分散之意,既作水想已﹔當作冰想,既見兵已﹔作琉璃想,此想成已,則見琉璃地內外映徹,是名「水想觀」。

3.地想觀。4.寶樹觀。5.八功德水想觀。6.總想觀。7.華座想觀。8.像想觀。9.佛真身想觀。10.觀世音想觀。11.大勢至想觀。12.普想觀。13.雜想觀。14.上輩上生觀(上品上生)。15.中輩中生觀(中品中生)。16.下輩下生觀(下品下生)。

其十六觀者,令行者往生西方極樂之門戶,故有十六觀之法門。

按真言宗的理念,修持法門顯教有九次第之順逆觀,就無盡法界與無餘眾生界,另外、立此十六觀之修持法門。

無盡法界有八門:
1.以一切心為一心(順觀)。
2.以一心為一切心(逆觀)。
3.以一心為一心(三門)。
4.以一切心為一切心(四門)。
5.以一切門為一門(五門)。
6.以一門為一切門(六門)。
7.以一門為一門(七門)。
8.以一切門為一切門(八門)。其中、心以所入之體而名,門以能入之教而名。無餘眾生界有八門,如上所述。無盡法界為一法界門,而觀諸佛法界,無餘眾生界為多法界,而觀九界差別之迷境。(《大日經》疏,三演密抄四)

又、真言宗有十六種資糧具足的修持之說:1、衣四種。2、處六種。3、食六種共計十六種修行資糧。(見《大日經》不思議疏上)此法亦是屬於「頭陀」行之相同修法。(詳見《止觀》輔行一)

1、衣四種。
(1)糞掃衣,拾人之委棄者,洗淨之,以製造成為行者之法衣。
(2)毳衣,取鳥之細毛洗淨之,而製造成為法衣。行者、無糞掃衣時得用之。
(3)納衣,種種之細片,綴納為衣者。
(4)三衣,是如常。
2、處六種。
(1)阿蘭若處。翻譯為遠離處或空閒處,住處遠離人潮之空閒處。
(2)塚間。住於墳墓之處。
(3)樹下。坐住於樹下。
(4)露地。選擇樹下尚有庇蔭之處,而露地則是無庇蔭之空處。
(5)常坐。指常坐不臥,常趺坐而不橫臥。
(6)隨處。
3、食六種。
(1)乞食。又稱為常乞食。自行乞食,不敢隨便接受他人之款待及僧中之食。
(2)次第乞食。
(3)不作餘時法。午前中飲食一次之正食,即是過午不食之意。二次以上者謂之餘食。作小食,則不在此限,譬如餅粿粥等稱為小食。
(4)一坐食。指過午後完全不用小食。
(5)一揣食。指節制定食量的意思。譬如乞食時,以投入缽一次之量,作為受食時之定量。
(6)不中後飲水。

以上為真言宗或頭陀行者,按十六種資糧具足時,作為修持之規範。目前之僧團修持觀念,亦有不少仍按此為規範者,但真正如理如法者,卻微乎其微!譬如:過午不食的修持法門,多少人冤枉的弄壞身體。他們不知修持此法,必須有多年的止觀修為,方能順利持之通道。

又、選擇修行場所之墳墓、露地、樹下等法,亦須有多年止觀的修為,方能得心應手。不然、蓋多有害而無益於行持驗證佛法!

(一) 我。「我」為佛學術語。若己身認定有一「主宰」而常住者,外道認定有我者,則是為「外道」﹔其否定之者為「教」﹔此教則是佛教所指之真諦實性。又、於五陰等法中妄計有我、我所之實,故名為「我」。若以我知見執主宰為有者,謂之「人我」﹔若以此我知見執「法有」者,稱為「法我」﹔若以此我知見執「自己有」者,謂之「自我」﹔若以此我知見執「他有」者,謂之「他我」。以上皆為人法我執之分別名稱。

按佛教指五蘊之和合者為假我,非有實之我體。智度論說:「佛弟子輩等,雖知無我隨俗法說我,非實我也。」若人緣法知我者,亦不得見真我之體。

若學者持以「我」作為知見的本位觀點,這是屬於離「中道」的偏執知見。然而、人身者、為五蘊之假和合,乃是無常非永恆有實我體者﹔法爾、總未離因緣所生,亦屬無常、無實我體者,故、學者,應知非我,無人我、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等等,以不可得故。

畢竟、非真我知見,知其無有我,方是究竟之真理。《金剛經》說:「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學佛者、以執持我知見求法,則不得見如來真諦。對於平時修持清淨諸法門,若未能理解無為「無我」道理,了不可得!當然無法使此心覺性生起,照破諸有幻象,達到清淨的境界。《止觀》七曰:「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何處有人及以眾生?眾生業力機關,假為空聚,從眾緣生,無有宰主,如宿空亭。」

人之能知我在,其「能知」與「所知」者之間,尚有不同之分。通常人知我者,乃緣身體覺受而後知,此知緣心色相而生,未離因緣積聚之生滅法生,故非真我知。原人論曰:「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之,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嗔痴等三毒,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二) 眾生。梵語解釋為「薩埵。」新的解釋為「有情。」舊的翻譯,則稱為「眾生。」我及眾生皆為「四相」之一。於五陰等法和合中妄計有實之眾生而生,故名「眾生」。若人生有「眾生見」,即是固執實有眾生之妄見,與「我執」道理解釋相同。在道場中常聽聞「普渡眾生」的字眼,但少有人用心的理解簡易的佛學術語:眾生何義?眾生何處?

眾生在佛學的解釋有多重的意義:
1、眾人共生之義。此眾人共生,可以解釋為生靈世界之共同業力。現在我們的生活空間,為眾人共同建立生存的地方﹔ 此地幻生之一切建設作用,乃緣眾生而演化生者,若人執此為我有,亦是墮入輪迴之因,終無解脫之理。按佛學說眾人共生之義理,另有、指劫初「光音天」眾,下生世間時,無男女尊卑眾之分,其男女無別共生於世,故言眾生。

2、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諸法假因緣眾聚合,稱此眾緣生有者為眾生。

3、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為何不說眾死者呢?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般若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

既知眾生之義理,進而必須知道「眾生本性」。所謂眾生本性,為「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變、隨緣二義,其隨緣故為眾生。眾生之本體,即「法身」。其不變者,真如是指體性。然、經曰:「法身流轉五道,名眾生。」為何流轉五道為眾生呢?《指事記》曰:「不增不減。經云: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

此生修持未能轉煩惱為菩提,證得「了生死一大事因緣」體者,皆能稱名為眾生。
普渡眾生方便,以眾生之習性,觀眾生之愛樂,則有愛樂十由?《善財童子南詢》第三十七參,開敷一切樹華夜神,對童子說:「一切眾生愛樂十由。」
1.如來威德力故。以修證威德之力,攝服眾人之妄見,入佛心印。

2.順如來教故。以不違教理第一義諦,隨順因緣教化眾生。

3.行如來語故。以身語意三業清淨,作為修持佛法之依歸。

4.學如來行故。以諸佛教義弘願,作為修持佛法的正確途徑。

5.得如來所護力故。以戒律為佛教修持之導師。

6.修如來所印道故。以諸佛修持心印法門,作為引導印證的基本理念。

7.種如來所行善故。以諸佛行持道途,作為播植福田功德之路。

8.依如來所說法故。以佛法真實義諦,作為宏揚佛法之依據。

9.如來智慧日光所照故。以體性全現,了脫生死究竟為依歸。

10.如來性淨業力所攝故。以戒定慧清淨實體,照破諸妄無明為旨趣。

其渡眾聖賢,演法說教師者,能藉此「十由」法門,作為普渡眾生方便,必然可以巧妙順利的渡眾,令人通達如來之境地。

(三) 壽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有我受一期之報,命有長短,故名壽者。

(四) 命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之命根,連續不絕,故名命者。

(五) 生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生起眾事,又我來生人中,故名生者。

(六) 養育。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養育他人及我生為父母所養育,故名養育。

(七) 眾數。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眾法之數,故名眾數。

(八) 人。於五陰法中妄計我為能修行之人,異於不能修行之人及我生於人道,異於餘道,故名人。

(九) 作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身力手足,而能任事,故名作者。

(十) 使作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使役他,故名使作者。

(十一) 起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起者。

(十二) 使起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使他起後世罪福之業,故名使起者。

(十三) 受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後身當受罪福之果報,故名受者。

(十四) 使受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能使他受後世罪福之果報,故名使受者。

(十五) 知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五根能知五塵,故名知者。

(十六) 見者。於五陰法中妄計我有眼根能見一切之色相,故名見者。

註:我人四相:一、我相,於五蘊法中計有實我,有我之所有也。二、人相,於五蘊法中計我為人,異於餘道也。三、眾生相,於五蘊法中計我依五蘊而生也。四、壽者相,於五蘊法中計我一期之壽命,成就而住,有分限也。(見《金剛經》)

• 十六知見緣「五陰」生起妄計之分別意識,行者參學佛法,如何能達到清淨之境地呢?這裡對於五蘊色心之分別,應當有深入的認識,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上,順利的達到寂然的境界。

五蘊中受想行識之四者,為心法之差別,而非色法,故稱為「非色之四蘊」。《仁王經》上曰:「色名色蘊,心名四蘊。」然而、學習清淨諸佛法門,應該如何理解心色諸法入門呢?名色之分,色蘊乃指身體、生理方面的事﹔心法四蘊則是心理、精神方面的事。此蘊之作用陰覆積聚蒙蔽真性光明,因蘊為積集性者,故對於「無為法」則非積集性,則無法攝入為蘊中。《俱舍論》:「蘊不攝無為,義不相應故。」故知、五蘊法義雖含攝一切之「有為法」,惟獨無「無為法」在其中也。

小乘始教佛法重視色蘊之修持的淨化過程,大乘圓頓佛法則以心四蘊入清淨修持。身心為一體兩面,色心亦是如此!入佛修持法,不論「理入」或「行入」,最終仍以圓融身心為圓滿次第。

密乘教義假色蘊為渡筏,令色蘊生起諸有分別相,以此分別意識根塵諸象,解入深層善變之四蘊裡,此與心宗之修持法門殊途同歸,最終身心圓融無二無別也。

佛說:「煩惱能生菩提。」其五蘊積聚覆蓋真性生煩惱,然而、蘊見體性能轉生菩提,蘊與定之義,乃是同理不同義。眾生假持五蘊為真,故、定住於五蘊凡夫之輪迴上,若能體證「五蘊皆空」,則煩惱是菩提,自然凡聖無別矣。因為蘊有善巧之便,則成十種善巧,以此善巧轉化生出菩提之「因」根,轉凡入聖。
所謂十善巧:緣覺之所觀也。(見《辨中論》)

1.蘊善巧,為五蘊。因為眾生執持自我五蘊為有,故能令人造佛像作為善巧之引渡。

2.處善巧,為十二處。因為眾生執持色蘊為有,故巧設莊嚴道場,作為善巧引渡之場所。

3.界善巧,為十八界。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善演各種境界,作為善巧引渡之方便說。

4.緣起善巧,為十二因緣。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藉由解說生命因緣法,作為善巧渡眾之因緣。

5.處非處善巧,善之因果為處惡之因果為非處。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以善惡、果報輪迴作為善巧解說空性之道理。

6.根善巧,信等五根總為二十二根。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以關懷愛護建立對生命的愛惜與運用。

7.世善巧,為三世之道理。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以時空過去、現在、未來的觀念,作為善巧解釋三輪體空之道理。

8.諦善巧,為四諦世出世之因果。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以俗諦與真諦,作為善巧方便解說凡聖之果報。

9.乘善巧,為二乘三乘等之義。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以大小、漸進之解脫次第,作為善巧生命昇華之階梯。

10.有為、無為善巧,為依他、圓成之二性。因為眾生執持五蘊為有,故以有為、無為之譬喻說,作為依止、圓滿善巧之引渡方便法門。

世間不知我亦悉知其義云何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
• Line 7 with neighborhood :
世間知者我亦得知世間不知我亦悉知其義云何善男子一切世間不知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
• Line 8 with neighborhood :
不見不覺佛性若有知見覺佛性者不名世間名為菩薩世間之人亦復不知不見不覺十二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諦三十七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
• Line 10 with neighborhood :
部經十二因緣四倒四諦三十七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般涅槃若知見覺者不名世間當名菩薩善男子是名世間不知見覺云何世間所知見覺所謂梵天自在天八臂天性時微塵法及非法是造化主世界終始斷
• Line 14 with neighborhood :
世界終始斷常二見說言初禪至非非想名為涅槃善男子是名世間所知見覺菩薩摩訶薩於如是事亦知見覺菩薩如是知見覺已若言不知不見不覺是為虛妄虛妄之法則為是罪以是罪報墮於地獄善男子若男若
• Line 28 with neighborhood :
葉菩薩說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者若使菩薩是世間者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能知
• Line 28 with neighborhood :
即得不生滅迦葉菩薩說是偈已即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切世間不知見覺菩薩悉能知見覺者若使菩薩是世間者不得說言世間不知不見不覺而是菩薩能知見者若非世間有何異相佛言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不知見
• Line 31 with neighborhood :
何異相佛言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知見覺者不名世間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善男子若男若女若有初聞是
• Line 31 with neighborhood :
見者若非世間有何異相佛言善男子言菩薩者亦是世間亦非世間不知見覺者名為世間知見覺者不名世間汝言有何異者我今當說善男子若男
• Line 34 with neighborhood :
經即生敬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則名為世間菩薩一切世間不知見覺如是菩薩亦同世間不知見覺菩薩聞是涅槃經已知有世間不知見覺應是菩薩所知見覺知是事已即自思惟我當云何方便修習得知見覺覆自念言唯當深
• Line 7 with neighborhood :
C無數方便引導 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 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
• Line 17 with neighborhood :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世事 是法
• Line 77 with neighborhood :
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 靜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 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 故,出
• Line 81 with neighborhood :
C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 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
• Line 89 with neighborhood :
竟皆得一切種智 。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 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 心?
• 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
• Line 129 with neighborhood :
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
• Line 135 with neighborhood :
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
• Line 142 with neighborhood :
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
• Line 148 with neighborhood :
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和
• 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
• Line 160 with neighborhood :
墮,歸無歸執,無相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
• Line 165 with neighborhood :
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
• Line 171 with neighborhood :
,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
• Line 177 with neighborhood :
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
• Line 182 with neighborhood :
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
• Line 192 with neighborhood :
義,無今見魔,自作沈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今其身心,入佛 知見,從始成就,不遭岐路。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
• Line 230 with neighborhood :
寧受妄習?非汝六根,互用合開,此之妄想,無時得滅。故汝現在見聞覺知,中串習幾,則湛了內,罔象虛無,第五顛倒,細微精想。
• Line 3 with neighborhood :
神足、宿命、大天眼、漏盡,皆當念戒德具足。戒、定、慧、解脫知見五分法身具足,為世福田所不及。 □本文□ 聞如是:一
• Line 12 with neighborhood :
共相應。 「若復比丘欲求使四部之眾、國王、人民有形之類所見識知,彼當念戒德具足。 「若復比丘意欲求四禪,中無悔心,亦不
• Line 35 with neighborhood :
聞具足;聞已具足,當念施具足;施已具足,當念智慧具足,解脫知見,皆悉見足。若比丘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具足者,便為天、龍、鬼神所見供養,可敬、可貴,天、人所奉。
• 3║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 N0262P0005c04║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 N0262P0005c05║見廣大深遠?
• Line 28 with neighborhood :
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N0262P0005c22║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N0262P0005c23║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N0262P0005c24
• Line 146 with neighborhood :
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 N0262P0007a24║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 N0262P0007a25║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 N0262P0007a26║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 N0262P0007a27║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 N0262P0007a28║佛以一大事因緣故
• Line 152 with neighborhood :
p來。但教化菩薩。諸有 N0262P0007b01║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N0262P0007b02║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
• Line 19 with neighborhood :
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 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云何是中更容他物?」爾時,世尊欲
• Line 60 with neighborhood :
六云何成?」佛告:「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華,於湛精明,無
• Line 154 with neighborhood :
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來所證,諸相人
• Line 161 with neighborhood :
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間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 Line 165 with neighborhood :
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刖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

見受二煩惱初門【第六】
(一) 見煩惱。
「見」為佛學術語。梵名Darsa-na解釋為思慮推求審詳而抉擇事理也。人之能所見,蓋分為正邪之見,如《止觀五下》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此「見」為意識下生起之心,因含五蘊污染清淨體,故解釋見為煩惱因之一。在於佛學的「見」有多種的解釋,有二見、四見、五見、七見、十見,甚至於演變有六十二見之多。
「見」為人緣感官功能,對外境所發生的心識作用。其所見者,因為「色」觸動「心」的變化,產生分別性的差別意識,並非只限制於「眼根」的作用。

這裡概略舉常聽聞的十見:1.身見。2.邊執見。3.邪見。4.見取見。5.戒禁取見。6.貪見。7.恚見。8.慢見。9.無明見。10.疑見。等之為佛學名詞之十見。

1.身見。則為「五見」之一者。謂行者於身,執實我之邪見也。此身見亦非實體之有,故圓覺經曰:「妄認四大為自身相。」指認為就其所緣之法為「身見」之邪。若就能緣之迷情,則稱為「我見」。

若人我見、我所見者,不知吾身為五蘊和合之假者,而計度實有我身(我見),又不知我身邊之諸物,無一定之所有主,而計度實為我所有物(我所見),合此我見與我所見二者,則為身見。學者應當留意,通常容易忽略我見之對等我所見者之相關解釋。

2.邊執見。則是「五見」之一者。或稱為「斷見」,因為見解常見偏於一邊之惡見,故稱為「邊見」。此見常緣起自身見之作用生,故有後邊所起斷常之惡見,名為邊見。

因執持有我見之後,其我或計度為死後斷絕者,或計度為死後,亦常住不滅者,有二種定義,皆起自於身見後邊之妄見,故名邊見。唯識曰:「偏於斷或常之一邊,故名邊見。」

3.邪見。指撥無因果之道理者,以為世無可招「結果」之「原因」,亦無由「原因」而生之「結果」,故造作諸惡行,皆不足以心生恐懼﹔諸善亦不足以心生好喜,如此之謬見,乃邪之最邪者,故付以邪之名。

4.見取見。以劣知見為始,取其他種種之劣事,思為此最勝殊妙者,上之見字,雖指身見、邊見等之見,然、尚含其他種種之事物。
5.戒禁取見。乃由見取見,遂以非理非過之戒禁為始,取其他種種之行法,以之為「生天之因」或「涅槃之道」者,此中有二種不同之見,即是持牛戒或雞戒等,以為「生天之因」,是曰「非因計因」之戒禁取見,修塗灰斷食等種種之苦行,以為涅槃之道,是曰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

以上五見,為「惡慧」之一分,於見道一時不斷之者,舊的翻譯稱之為五利使(見唯識論六、俱舍論十九)。五見因迷於「四諦」之理性,為惑性之銳者,故名利使。即此見煩惱二惑中之見惑,於見道一時不斷之者。

6.貪見。貪之意為染著五欲之境而不離也。例如:貪愛貪欲等。唯識論:「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行者、貪著於自心順情之境生種種之妄見者。
7.恚見。恚為三毒之一。謂行者、以恚怒心違順情之境生種種之妄見者。

8.慢見。慢意為恃己而凌他也。〔十六惑之一。〕大藏法數曰:「心生驕慢,計己為勝,視他為劣,是名慢見。」

9.無明見。無明之意,謂闇鈍之心,無照了諸法事理之明,即痴之異名也。謂為無明不了事理執種種之邪見。

10.疑見。疑之意,謂於諸實理猶豫不決之心也。因未契悟諦理不能產生決斷之力。按小乘修證預流果以上,菩薩初地以上,方得斷疑之境地。疑見、則為諸諦理懷猶豫無決定之見也。(見三藏法數四十三)

以上、行者知能所見而生煩惱,所見即是惑,能見覺知是惑,所見雖惑,卻能解惑無疑。若學佛者,不知所見是惑,蓋多修持亦無有所得,徒增疑惑,必疑佛法不靈,是行者不識惑裡修行所致。

(二) 受煩惱。受梵名:Vedana指領納所觸之境之心所法也。

蓋緣心色則有二種受的緣分:1.身受,領納於身無分別之受,即苦、樂、捨之三受是也。2.心受,領納於心起分別心之受,即憂、喜之二受也。(乃為五蘊之一。)

受生煩惱,受即是思惑也。思之意,緣心所法名,《俱舍論》七十五法中十大地法之一,曰:「思謂能令心有造作。」《唯識論》及《百法論》中五遍行之一,曰:「思謂令心造作為性,於善品等役心為業。」故知、若有思善、惡,即生諸有業報之果。

思假,即思惑。思惑之體,虛妄無實,故云思假。《止觀》云:「思假者,謂貪瞋痴慢,此名鈍使,亦名正三毒。」

思惟為佛法中極為重要的修持要領。思惟,為思量所對之境而分別之也。譬如:令行者、定心之無思無想,而定前一心之思想,謂之思惟。《觀無量壽佛經》曰:「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又、《思惟略要法》,秦羅什翻譯之『法華三昧觀法』,對於修行有莫大的助益,提供學者參考之:(1)先明形疾輕微。(2)心病深重。(3)次明四無量觀法。(4)白骨觀法。(5)觀佛三昧法。(6)法身觀法。(7)十方諸觀法。(8)觀無量壽佛法。(9)諸法實相觀法。

若人不知思即是修持法門,即有斷思為修之惑見。思是生命之動力,是思、是惟,修持緣受生後四蘊,即能有整體之思惟迷悟修持。思雖能生煩惱,但非斷思為悟。唯有、藉思假方便之修持,煩惱能生菩提,思體本空,煩惱亦空無實體,若思無生煩惱諸持,即有即空、非有非空。

【見思惑】
見受煩惱與見思惑之解釋稍有差異,故特、恭錄「見思惑」解義為補註說明。

見惑及思惑,即見愛、見修、四住、染污無智,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皆概括三界煩惱之通稱。《四教儀》曰:「集諦者即見思惑。又云見修、又云四住、又云染污無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無明、又云通惑、又云界內惑,雖名不同,但見思耳。」

見惑者,諸種之妄見,邪分別計度道理而起之我見邊見等妄惑也。

思惑者,貪瞋痴等之迷情,思慮世間事物而起之妄惑也。

若從事理上分別其惑,則所迷上稱見惑為理惑,稱思惑為事惑。為何呢?以見惑為迷於無常、無我等真諦道理而起之常見我見等邪想。思惑為迷於色聲等世間事物而起之貪欲瞋恚等妄情故也。

但以迷理迷事,而分見思二惑者,依於小乘俱舍之法相。若依於大乘唯識之法相,則已分別俱生之二起而分之,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為「見惑」﹔俱生起之煩惱所智二障為「修惑」。

然此為「見」者有二種義理,分別敘述於下:
1.為照見真理時所斷之惑,故稱為見惑。

2.見為推度之義,此惑以推度為性,故稱為見惑。

又思亦有二種義理:
1.於一旦見真理斷見惑上,更思惟修習真理,以斷此惑,故稱為思惑。

2.為思惟世間誣妄事物而起之惑,故稱為思惑。

然此、二惑為正受三界生死之因,斷此二惑,始免三界之生死也。

斷之尚有次第,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見惑者、其性猛利,故有見斷如「破石」之說,見諦理之時,一時盡斷之。

思惑者、其性鈍昧,故有思斷如「藕絲」之說,數數思惟諦理而漸漸斷之也。

若行者、斷見惑之位,則稱為「見道」。斷思惑之位,謂之「修道」。其斷了二惑之位,謂之「無學道」。

《天台宗》總結歸納一切之妄惑為三種:
1.見思。
2.塵沙。
3.無明。
見思為涅槃之障﹔塵沙為善提之障﹔無明為中道實相之障。

註:見修(術語)見惑與修惑也。見道所斷之理惑,謂之見惑。修道所斷之事惑,謂之修惑。以見惑之故,不達於四諦之真理,生起種種之邪見﹔以修惑之故,作善惡之業而流轉於三界,此斷盡見修二惑,而證真理,出離三界。舊翻譯謂之見思見愛。新翻譯為見修。
• Line 334 with neighborhood :
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增。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見受 、想、行、識增。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減。是為行般若波羅?
• Line 335 with neighborhood :
、行、識增。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見色減。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不見受 、想、行、識減。是為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見法不見非法。是為?
• 謂菩薩摩訶薩順受觀受。菩薩 摩訶薩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見是三受。 P658a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虛妄緣合
• Line 72 with neighborhood :
。如是觀受。心住一處。菩薩爾 時得通達諸受集沒滅相。見諸受不合不散。 又受中不見受。作是念諸受空性空故。即通 達諸受無生相。此諸受無生
• Line 76 with neighborhood :
受皆無相無成相。如是思惟。受諸受時 皆能不著。如實知見諸受相。離諸所受。於此 諸受亦無所依。於諸受中心皆放捨。
• 財物不見時節不見福田及非福田不見因不見緣不見果報不見作者不見受者不見多不見少不見淨不見不淨不輕受者己身財物不見見者不見
• Line 446 with neighborhood :
利一切諸眾生故而行布施為斷一切眾生煩惱故行於布施為諸眾生不見受者施者財物故行於布施善男子譬如有人墮大海水抱持死屍則得度
• 得如是法。是故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示諸佛世間。不見色故示世間。不見受想行識故示世間。般若波羅蜜如是示諸佛世間。 世尊。云何名不見
• Line 262 with neighborhood :
波羅蜜如是示諸佛世間。 世尊。云何名不見色故示世間。云何名不見受想行識故示世間。 須菩提。若不緣色生色。是名不見色。若不緣受
• Line 324 with neighborhood :
是法可生著者。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我亦不見如來法。以不見故不受不著。是故。須菩提。薩婆若不可受不可著。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白

三毒初門【第七】又稱為「三根」。

(一) 貪毒。引取之心,名為貪。以迷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引取無厭者。

(二) 瞋毒。恚忿之心,名為瞋。以迷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起忿怒者。

• 痴毒。迷闇之心,名為痴。心性闇鈍,迷於事理之法者,亦名無明。

無明能有二種生變,痴毒獨起作用,名為「獨頭無明」﹔其與貪毒共起作用,名為「相應無明」。貪毒等必與痴毒相應起諸變有之障。

《大智度論》曰:「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乃從狂惑生起,故是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根本。」
若人修行心生界分,分別諸有等持心,即墮入三毒之業障作用。大乘義章曰:「此三毒通攝三界一切煩惱,一切煩惱能害眾生,其猶毒蛇,亦如毒龍,是故喻龍名為毒。」

常聽聞:「火燒功德林」之意,即是將三毒比喻為火,若人三毒生起,頓失行持清淨功德,以無明覆蓋真性為毒也。《大智度論》曰:「一切三界無常,為三衰、三毒火所燒。」則知、三界之眾生,未離毒火之害,唯有跳脫三界或離三毒無明之惑,方是解脫之竟。

諸行持法門者,為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止觀》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蓋多不知如何修持?得以解除諸病障清淨?心色即指身心,乃是一體兩面,不論身(修命)心(修性)的哪一方發生病障,皆屬無明覆蓋真性。

Line 757 with neighborhood :
0550c06║ 常樂於五欲 貪求無有厭 N0278P0550c07║ 起三毒因緣 我應度此等 N0278P0550c08║ 深覆愚癡闇 墜生死?
• Line 824 with neighborhood :
心。何等為十。眾生可愍。孤 N0278P0551b16║獨無救。貧無依止。三毒之火熾然不息。閉 N0278P0551b17║在三有牢固之獄。常住煩惱諸?
• Line 949 with neighborhood :
8P0552c24║ 哀愍諸眾生 貧窮無福慧 N0278P0552c25║ 三毒火常然 無有救護者 N0278P0552c26║ 墮在地獄中 無量苦
• Line 1343 with neighborhood :
鄍X五陰 不畏四大害 N0278P0557b16║ 不拔諸邪箭 不滅三毒火 N0278P0557b17║ 不除無明闇 墮在大愛海 N0278P0557b
• Line 1653 with neighborhood :
廣集大功德 不於中起著 N0278P0561a10║ 以見取相故 三毒火然世 N0278P0561a11║ 不取一切相 慈悲起精進 N0278P0
• Line 2961 with neighborhood :
永離諸垢穢 深心常清淨 N0278P0576a20║ 普觀諸世間 三毒火熾然 N0278P0576a21║ 如是之大士 入第三明地 N0278P0
• 入耳鼻舌身意入是名內六入眼入即是苦法老法死法空無我無我所熾然三毒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能熾然諸苦惱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熾然三毒乃至諸苦是名知內六入復次知外六入眼所見色是名外六入耳所聞聲
• Line 167 with neighborhood :
c16║ 禪思欲去色 更反為色亂 N0269P0287c17║ 遠苦避三毒 已入三毒苦 N0269P0287c18║ 汝自不解身 自謂得常安 N0269P0287c
• Line 43 with neighborhood :
填王用此禪為本,懷凶暴無慈心,殺害眾生不可稱計,與欲相應,三毒熾盛,沒在深淵,不睹正法,習惑無知,諸惡普集,行於憍慢,依王

五蓋初門【第八】蓋即蓋覆之義。指其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其蓋能覆蓋行者清淨心善,不得開發,故名為蓋。
(一) 貪欲蓋。執著五欲之境,以蓋心性者。
(二) 嗔欲蓋。於違情之境,懷忿怒以蓋心性者。
(三) 睡眠蓋。心昏身重,而不為其用以蓋心性者。
(四) 掉悔蓋。心之躁動,謂之掉,於所作之事而心憂惱,謂之悔。以蓋心性者。
(五) 疑法蓋。於法猶豫而無決斷,以蓋心性者。
• Line 11 with neighborhood :
勞已。於一面坐已。諸外道問比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
• Line 12 with neighborhood :
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我等亦復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
• Line 18 with neighborhood :
。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諸外道法。
• Line 23 with neighborhood :
所說。歡喜隨順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謂有內貪欲。有外貪欲。彼內貪欲者。即是蓋。非智非等覺
• Line 28 with neighborhood :
。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是名五蓋說十。何等為七覺分說十四。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彼內
• Line 75 with neighborhood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蓋。七覺分。有食無食。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身依
• Line 76 with neighborhood :
。我今當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譬如身依食而立非不食。如是五蓋依於食而立非不食。貪欲蓋以何為食。謂觸相。於彼不正思惟。未
• Line 275 with neighborhood :
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說不善積聚者。所謂五蓋。是為正說。所以者何。純一不善聚者。謂五蓋故。何等為五。謂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悔蓋。疑蓋。說善積
• Line 426 with neighborhood :
已。於一面坐。諸外道出家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如是法。不斷五蓋。惱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善攝其心。住四念處。心與
• Line 256 with neighborhood :
眩惑於人如男色者,令人王至永寂,縳著牢獄,迴轉 若作亂想,五蓋便起,已起增多,故莫作亂想,常當專意。 常當專意觀不淨想,
• Line 260 with neighborhood :
起,已起增多,故莫作亂想,常當專意。 常當專意觀不淨想,則五蓋不生,己生使滅。 當學無放逸行,常守護心,恆自謹慎,則三漏
• Line 344 with neighborhood :
調達之罪,問於阿難,阿難請佛開示。佛告訴 依一入道,則可滅五蓋,思任四意止,修八正道,遠離愁憂, 身口意當修慈忍。 如
• Line 1120 with neighborhood :
為善聚,能令人證果;當求方便, 貪欲、瞋恚、睡眠、調戲、疑五蓋為不善聚,諸惡法皆由此起 如來有信、戒、聞、慧、善色成就,

十使初門【第九】又稱為十大惑,或稱為十根本煩惱、十惑、十隨眠。
使為煩惱之異名。比喻為煩惱,世之公使隨遂罪人而繫縛之,煩惱亦隨逐行人,繫縛三界使不出離,故名為使。又、使有驅役之義,煩惱能驅役人,故謂之使。《雜心》云:「使之隨逐如空行影,成實說言,使之隨逐如母之隨子,此等皆隨逐之義也。」
《天台宗》稱前五使為鈍,後五使為利,皆依惑性之利鈍而分之。又以見思分別為《小乘俱舍》之義,前四使通於見思二惑,疑以下之六使,惟為見惑。按《大乘唯識》之義,則以四使與身邊二見之六使,通於見修二惑,疑與邪取戒三見之四使,則是屬於見惑範圍。
(一)五鈍使:
1.貪使。
2.嗔使。
3.無明使。
4.慢使。
5.疑使。

(二)五利使:
1.身見使。
2.邊見使。
3.邪見使。
4.戒取使。
5.見取使。

九十八使初門【第十】屬於佛學「名數」。小乘俱舍之「見思」二惑的總數名稱。
(一) 見諦門八十八使。見諦之意,指證悟真理也。若行持得以解脫八十八使者為修證見諦,即是聲聞預流果以上,菩薩初地以上之聖者。
按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識立百十二。
八十八者,於一切煩惱中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禁戒取見之十惑,名為「本惑」,餘悉屬於「隨惑」。
《小乘》貪瞋痴慢之四惑,通於見修二斷,疑與五見者,唯「見斷」也。此見斷之十惑,就所迷之諦理而差別為「八十八使」。
《大乘》貪瞋痴慢與身見、邊見之六惑,則通於見修二斷,餘四者唯見所斷也。其以苦集滅道之「四諦」,為所迷之真理,迷其真理而起,於欲界為「三十二」,於色界為「二十八」,於無色界為「二十八」,通三界而為「八十八」也。
(二) 欲界有三十二使。先迷於「苦諦」之理而起之十惑:
1.身見,以五蘊假和合之苦果迷執為常一之我見也。
2.邊見,以為此我體死後常住,或以為死後斷絕,各執一邊也。
3.邪見,此現在之身對於過去業因之果報撥無道理也。
4.見取見,迷執前三見為正見也。
5.戒禁取見,迷執現在苦身作種種邪戒苦行,為此身生於人天樂處之因也。
6.貪,愛以前五見為可者。
7.瞋,瞋以前五見為非者。
8.痴,不知五見之理非也。
9.慢,以五見為是而生慢心也。
10.疑,疑苦地之理也。
以上十惑中五見與疑,直以諦理為所迷,故謂為「親迷之惑」。他之貪瞋痴慢四者,以其五見為所迷,故謂為「疏迷之惑」。
此親疏之十惑,為迷於欲界苦諦真理,而起之煩惱,故入於見道。觀、欲界苦諦時,雖能一時斷之,次而、卻迷於集諦之理而起七惑,前十惑中除身邊戒之三見。集諦者,業因也。無以業因而迷執我體者,故無身見,以無身見故無邊見、戒禁取見,為非人天之業因,而謬為人天之業因者,雖有迷於集諦之理而起之道理,然實際外道修種種戒禁時,迷執其現於吾身上,子以其苦行之身為人天之生因,故攝之於苦諦,而不入於集諦。
其七惑中,第一、邪見,撥無惑為生死之因之道理。第二、見取見,迷執其邪見為正見。第三、疑,疑集諦之理。
其他、貪瞋痴慢四者以前三惑為所迷而起,如前之苦諦下﹔此迷於滅諦之理而起有七惑,如集諦下﹔滅諦者,涅槃也。因撥無無涅槃者,邪見也。以此邪見為正見者,見取見也。疑涅槃而無決定之信者,疑也。以上三見為緣而起者,貪瞋痴慢之四也。
次迷、迷於道諦之理而起,有八惑。於前之七惑加戒禁取之一。有一類外道,修「無想定」誤為入涅槃之正道,是由迷於道諦之理而起之非道計道之戒、禁取見也。於七惑如集諦例,以上總為「欲界之三十二惑」。
【欲界】
苦諦下:十惑—-身邊邪取戒,貪瞋痴慢疑。
集諦下:七惑—-邪取貪瞋痴慢疑。
滅諦下:七惑—-邪取貪瞋痴慢疑。
道諦下:八惑—-邪取貪瞋痴慢疑。
(三) 色界有二十八使
(四) 無色界二十八使
然色界與無色界,各有二十八者,於四諦下之惑,各除瞋之一故。上二界為定地,非如欲界之為散地,故不起如瞋恚之麤動煩惱。
【色界與無色界】
苦諦下:九惑。
集諦下:六惑。
滅諦下:六惑。
道諦下:七惑。
以上、三界通計四諦下之惑而為「八十八」也。見道十五心之間斷之,故云「八十八使」之見惑。見《俱舍論》十九、《止觀》五下、《大乘義章》六及十六、《四教儀》集註中及七十五法。
《大乘》之百十二者,欲界之四諦下各有貪、瞋、痴、慢、疑、身、邊、邪、取、戒之十惑,合為四十﹔於色界、無色界之各四諦下除瞋(上界總無瞋毒)為九惑,故合為七十二,即合欲界之四十而為百十二。
(五) 思惟門十使。
思惑品數,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
《小乘》之十者,於欲界有貪瞋痴慢之「四」,於上二界各有貪痴慢之「三」,合而為「十」。
《大乘》之十六者,於欲界有貪瞋痴慢身見邊見之六惑,於上二界各除瞋,而餘五惑,故合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為「十六惑」。
(六) 欲界有四使
(七) 色界有三使
(八) 無色界有三使
唯識論九曰:「煩惱障者,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皆擾惱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為煩惱障。」總和見思,則小乘為九十八,是謂之「九十八隨眠」。大乘為百二十八,是謂之百二十八根本煩惱。
十惡初門【第十一】世間法對善與惡的論定,主要以某環境的因素,作為評論的標準。佛教以十惡,教誡十種不善之惡法,學佛以順情不違境稱是「善」。佛弟子若乖理而起,則稱為「惡」。十惡為苦報之業因,故名「十惡業」﹔又稱為「十不善業」,因十業通苦報,故名為「十不善道」﹔或稱為「十惡業道」。
「十善」者,不殺生乃至於不邪見。按照此十者能順理,故名為「善」。其名有十善業、十善道,乃為《大乘》在家修持之戒,以感欲界之樂果者。
(一)身有三惡。
1.殺生。指不作殺生物也。 
2.偷盜。指不取不與也。
3.邪淫。指非自之妻妾而行欲也。
(二)口有四惡
1.妄語。指虛誑語論之言也。
2.兩舌。指離間語論。
3.惡口。指麤惡語。
4.綺語。指雜穢語言,其語含淫意者。
(三) 意有三惡。指撥正因果,求僻信福者。
1.貪欲。
2.嗔恚。
3.邪見。

十善初門【第十二】善順理為義,息倒歸真,故云順理,惡以乖理為義。
判善惡之性經論諸師之說種種不一。《菩薩瓔珞經》以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經下曰:「一切眾生識始起一想住於緣,順第一義諦起名善,背第一義諦起為惡。」
《唯識論》以順益此世、他世之有漏、無漏行法為「善」﹔於此世、他世違損之有漏行法為「惡」。若夫如人天之樂果,於此世雖為順益,於他世不為順益,故非是善,無記性也。又‘如惡趣之苦果,於此世雖為違損,於他世不為違損,故非是惡,亦無記性也。
《淨影約五乘》而判三種之善惡:
(1) 順益為善,違損為惡。若依此義,則上通佛菩薩,下極人天,其所修之行,名為善。招三途之因及人天中苦果之別報業,名為惡。
(2) 順理為善,違理為惡。理者,無相空性也。例如、行佈施,所施者、能施者,施物之三輪物存於意中,是違於無相空性之理之有相行也。若不存三輪之相,是順於理之無相行也。因之順理為善,違理為惡。若依此義則上從佛菩薩下極二乘,其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眾生所修之善法,總為有相行,名之為惡。
(3) 體順為善,體違為惡。法界之真性,為己自體,體性緣起而成行德,所行自體無如心不緣理,所謂隨心之欲,而不超軌之境界,是名為善。若依此義,則凡夫二乘無論,即上至三乘,總其緣修之善行,齊為惡也。
《大乘義章》十二,《天台》立六種:
1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果報盡,則還墮於三途,故亦為「惡」。
2二乘之善,二乘能離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為「惡」。故大論:謂寧起惡癩野干心,不生聲聞辟支佛意,當生死涅槃具為惡也。
3小乘菩薩之善,慈悲兼濟故是善。然彼身中未斷一毫之煩惱(小乘菩薩三大劫中不斷惑,最後一坐方成覺)如貯於毒器之食物,食者乃死,故亦為惡。
4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斷見忍之煩惱,是善也。然、墮於二邊不見別教中道之理,未斷一分之無明,故亦為惡。
5別教菩薩之善,見中道之理是善。然、猶為隔歷之中道,不能見圓教圓融之妙中,所行帶方便不稱於理,亦是惡。故、涅槃經云自白:由此以前我等皆為邪見人,邪豈非惡耶。
6圓教菩薩之善,圓妙之理,是至極之善。然此有二義:
(1)順實相之圓理為善,背之為惡。
(2)達此圓理為善,著之為惡。
圓之著尚為惡,況復其餘。《止觀二之三》曰:「唯圓法名為善,善順實相名為道,背實相名非道。若達諸惡非惡,皆是實相名非道。若達諸惡非惡,皆是實相即行非道。通達佛道,若於佛道生著不消甘露,道成非道。」
《同輔行曰》:「唯圓為善,復有二意。」
1.以順為善,以背為惡。
2.以著為惡,以達為善。
以上諸說中淨影第一順益之義同於唯識論之說,第二順理與第三體順相兼,同於瓔珞經之說,天台別教之義與淨影第二順理之義同,圓教中之第一義與淨影體順之義及瓔珞經之說同,其第一義以達著斷善惡之性,為天台獨特之發揮,生死涅槃,煩惱即菩提,於是釋然也。
(一) 身有三種善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二) 口有四種善
1.不妄語。
2.不兩舌。
3.不惡口。
4.不綺語。
(三) 意三種善
1.不貪欲。
2.不嗔恚。
3.不邪見。

法界次第初門卷上之下
三歸戒初門【第十三】又稱為「三皈依」。此三歸若由師受之,謂之三歸戒。三歸戒有二種稱謂:
1、翻邪三歸。翻從來之邪信,而初入佛道受三歸者,謂之翻邪三歸。
2、重受三歸。由是每受五戒八戒等,輒先受三歸者,謂之重受三歸。
顯教三歸之義,1、為表自之信心。2、為乞三寶之加被。密教之義,則表自己之信心,皆歸入依合於三寶乞我與三寶入我、我入也。
(一) 歸佛。皈依佛寶以為師。
(二) 歸法。皈依法寶以為藥。
(三) 歸僧。皈依僧寶以為友。

五戒初門【第十四】
(一) 不殺生戒。
(二) 不偷盜戒。
(三) 不邪淫戒。
(四) 不妄語戒。
(五) 不飲酒戒。

四禪初門【第十五】禪是禪那Dhyana之略稱。翻譯為棄惡、功德叢林、思惟修等。新的翻譯為靜慮,屬於「色界」之心地定法也。
今於欲界人中發得之,謂之「修得」。生於色界而發之,謂之「生得」。思惟而修得之,則名為「思惟修」。
成就之之心體,即為「寂靜」,有能如實慮知所對之境之用,故名「靜慮」。棄惡、功德叢林之名,以其結果之功能而名之者。禪,是亦一種定心之法,故雖然翻譯為定,而定之梵名,為「三昧」或「三摩地」,總為心一境性所附之名也。
又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禪。
《楞嚴經》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清淨心中,麤漏已伏,名為二禪。安穩心中,歡喜畢具,名為三禪。法菀珠林,若據火劫,即是初禪﹔若約火劫,即是二禪﹔若約風劫,是其三禪。」
(一) 初禪有五支。初禪定又有初禪天也。
1.覺支。覺察心術之偏正,謂之覺法,其覺非一,故云支。亦稱為菩提分(菩提譯為覺)。
2.觀支。觀法之部分。《止觀》五上曰:「禪有觀支,因生邪慧,逸觀於法,僻起諸倒。」
3.喜支。尚緣順境心為受覺喜生分欣悅也。
4.樂支。緣身心覺樂生分適悅也。
5.一心支。一心雖能專注,但尚存有餘緣。
(二) 二禪有四支
1.淨支。
2.喜支。
3.樂支。
4.一心支。
(三) 三禪有五支
1.捨支。
2.念支。
3.慧支。
4.樂支。
5.一心支。
(四) 四禪有四支
1.不苦不樂支。
2.捨支。
3.念支。
4.一心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