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創意的關係
敝人從民間信仰到親近正信道統講究修道,雖然才歷經三十多年,但所學習經歷及親自所見的實例,幾乎已是多到無法算計,雖然不能說是有大成的境界,但也算是小有感悟的程度。我對信仰的態度是絕對反對迷信,為此還特別去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破四舊理念,現在不少信仰與傳播的來源是從大陸來,你在這裡拼命的膜拜,他那邊卻不斷的破壞,你說誰是對的?民族文化是成為國家富強及百姓安定的根源處,但歷經過久的文化難免有瑕疵,檢討改善及符合時代需求是必要的。
話說,為何中國人要提倡破四舊及去除迷信呢?經過文化革命之後,且論對文化改變的情況有多少?其弊是否多於利,或是利大於弊。對中國人傳統的信仰及未來發展性的影響有何不同?這是專家們所要探索與檢討的重點。我們身處於信仰自由的台灣地區,對於信仰的認知程度,又是如何呢?兩者處在各自不同信仰及非太平時期,結果對社會百姓的利弊發生多少作用?我們若要嚴格的評論宗教及信仰對社會發展的利弊,或針對存在社會對群眾的價值意義作評估,就必須參考近代實例作為我們研究人文的方向。
針對兩岸信仰發展研究,最具有時代性的實際案例,能夠提供我們作為研究考證及批論的證明。拙見、利弊皆有之!信仰自由地區的人,其思想創意較多且富有想像力。當然有助於民眾發展藝術及創造構思方面的人才。若是民眾信仰太迷信,恐怕造成人民昏庸無知,人人都異想天開或想要不勞而獲,認為依賴仙佛庇佑就會主動把財富送到家,那就害大於利。民眾不能沒有信仰,信仰是安定心靈的慰劑,那是支撐人生苦難及安心的最後一根稻草。中國道教以「道德」為其信仰中心,那是維持社會和諧的平衡桿,故捨道教不信,就有如不尊道德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