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具有教化民心的功德
敝人在台灣中部竹山鎮土生土長,四周地勢環繞著山區,主要有二大河流貫通鄉鎮,俗稱為清水溪與濁水溪,它的環境與其他縣市差異在不靠海邊。南投縣竹山鄉鎮我所居住的地方,能夠接觸的信仰神尊廟宇,大致是瑞竹里觀音巖、松柏嶺玄天上帝、仙公廟孚佑帝君呂洞賓、王母娘娘、福德正神、五府千歲、三山國王、土地公廟等。除此之外,竹山鎮俗神信仰較具特色信仰有兩處,一處是『三月寶宮』陳千歲,千歲的出身是乩童降身後自序,能說無憑無據。開始也是感應鄉民,讓鄉民知道此處有神靈,就在鎮公所旁邊,那是我小時候常跟隨父親去的地方,開始對外服務信徒的乩童是女性,後來聽說慢慢開放成為信徒共同管理的廟宇。這間廟宇與我家族長輩的關係密切,聽說不少長輩為此廟奉獻與服務。又有沉潭一處是紅旗公是陰廟,在台灣唯一一位手持步槍的神像,緣起是紅旗公處,本來有一座豬舍,晚上它能幫人餵養豬,庇佑民眾養豬賺大錢。聽聞紅旗公本來是義民軍,後來許多民眾失竊去許願,很快就能把小偷給逮捕歸案,因此響應全台,信徒也是四處皆有,舉辦廟慶時不少民眾就會前來還願。
民俗信仰是所有信仰的入門處,民間生活的習俗直接影響了百姓的心靈,有了民俗文化的觸發,內心的感受與求知慾望就會增多,因此對於民俗信仰開始有了懷疑與不滿,使我對於道統理念發生變化的時期,主要是從退伍後長期閉關修煉開始。在我懞懞懂懂的時期,因為欠缺系統性的理念,僅有修著殘缺不全的儀軌,好像民間信仰的門派多數是有流傳法門,但卻可惜是實修者不多,主要是老師自己未曾修過此法,所以無法給予明確的指導。
自從跟隨張恩師睢樑先生的學習訓練,傳授我六丁六甲壇法,經過八個月的修煉時間,啟發我對修道入門的基礎概念。
日後,從親自參與民間宗教及習俗的活動,使我對於習俗及俗神信仰與道統更為明白與懂得辨別,哪些是真是假?最後終於心裡是有素了。若要說習俗信仰皆屬善良或具教化勸善功用的話,這我不反對。但要維持現況及不做時代的改革性修正,我就認為不恰當了。因為習俗對民眾的教化勸勉最為貼切,這些都是最接近民眾與實際生活化的活動,雖然辦理起來每次都得花費高昂的成本,但它對於促進社會和諧及安定人心,最具有意義及不容忽視的民俗活動。
信仰與教育改革的根本
數年前開始台灣正在大幅的提倡教育改革的動作,政府與民眾之間各持不同的意見,很多人認為台灣的教育失敗,有必要徹底的改革。我個人認為這個教育革命的起因,也有可能是緣自於政治因素而做修改,對於根本性的教育理念不足。大家對於過去台灣地區的教育方法,存著許多埋怨的看法,認為那些只是屬於老舊的思想,若與國外的教育水準比較是有很大的距離,因此贊成教育要改革,同時也逐漸地輸入一些外國現代化的教育課程,弄得現代的教育是東西難分,學子對未來的希望則是莫衷一是。
究竟台灣教育改革方向,應該如何定義是正確的?能為台灣子孫帶來明確有益的方向,那些所有提倡改變的教育家們,真是為教育而教育嗎?或僅有從個人利益之處設想,卻不見有人能夠保證它改變後的效益。若以宗教家的立場來看教育使命,應該從我們生長的環境及條件資源開發說起,除具備人文傳承的理念之外,必須集合台灣地區文化及國際性的趨勢,作為改進教育策略的理念,「知識作為啟發,道德作為根本。」教育的調養重點在性情,這是人與畜生的差別,沒有人文思想及傳承修養理念做為教育基礎,就沒有未來善良和諧的社會。人性是根本所在,知識廣博的社會能增添富裕,但卻非教育主要的根本,不管人性是善或惡,都該教育人懂得公德心與辨別善惡是非,使人具備客觀且理性的判斷力;次則教育對於民族及家族與社會公共的義務及責任,沒有公共道德理念與認同公益的人群,他們就不可能獲得和諧安定及共存的空間,社會是相互幫助與扶持,對立僅能是短暫的,對於沒有付出者不能享有優厚的社會福利制度作為回饋。
一個國家設立教育的主旨方向不能錯亂,尊重生命及價值觀的人,更不能缺少社會道德的修養,並非東方或西方國家的觀念全是對的,因為民族性及資源文化上的差異,則其性情及理念無法吻合施行,若強行將東西想法錯亂合併的話,就會成為四不像的笑話!教育民眾道德為首,乃是我們社會安定生存的根本,沒有根的教育是沒有未來性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