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建設廟宇與天命的緣起
2023/11/7茅山宗壇李貢銘
有弟子問:開設神壇的因緣,與其天命是否有關?
台灣民間四處設立有私人神壇,或有歸屬地方村里共同供奉的廟宇,它們不論是私人或公有的道教廟宇,其所信奉的理念與緣起,就有不少傳言與論述,從來就沒有正統性的歸納與說法。
台灣確實是信仰自由的地區,不管是誰只要想供奉與興建廟宇道場,都能隨時的興起與建設,政府法令是不給予管制的。台灣隨著社會經濟建設與發展後,神壇與廟宇寺院是有如樹林般的四處聳立,有人認為這是經濟帶來的附屬品,因為信仰是人們的精神寄託,社會發展越蓬勃,那麼廟宇道場的建設就越大。台灣社會發展是由農業轉成商業,開始的經營根本就沒有誰是行家,開展上難免就會遭遇到不少的瓶頸或障礙!
農業起家的家底,若是沒有農產作保來創業,就得完全依賴銀行的借貸,這種創業的歷程對民眾來說實在是不容易,民眾若要能承當起事業的責任與壓力,背後不得不有精神支撐力量。所以當時四處興建的大小廟宇,那是隨著經濟的步伐起飛,並且解決不少企業在經營上的困境,這是那些廟宇道場最了解的處境。
經營神壇廟宇除有緣起際遇之外,需不需要專業的服務呢?
廟宇道場的建立需要群眾的緣分,規模小的就是私人財產,規模大的就是財團法人的管理模式,兩者的法令與經營模式完全不同。不少廟宇道場的建設緣起,僅是依靠個人對神蹟的感應,表示完全是依照神明的指示建設廟宇,然後自己順理成章的成為管理人,其建設的費用是群眾自由樂捐而來,完全是依賴神明自己去顯化感應信眾。另外則是依賴專業技術服務信眾,服務好感應多,不用神靈太多的顯化,只要管理人夠專業且服務好,足以讓信眾能信服,這樣也能發起興建廟宇的經費。
廟宇道場雖有神靈坐鎮顯化,但其香火仍然會有興衰期,信眾來往有如流水,他們不會完全固定信仰哪一家廟宇,除非與其那座神靈有過特殊的際遇及意義,否則信眾如流水,信奉天上聖母的信徒,可以自由地到任何地方的媽祖廟去膜拜與還願。
在服務信眾的工作人員,又稱為神職人員。專業的神職人員,需要經過神職的課程學習與訓練,這樣方能具備服務信眾的資格。但服務民間信仰的神職工作,他們的服務項目較為單純,只要懂得解籤詩就好,與其真正神職專業工作者的程度差異很大,民間又稱為「廟公」。因此,廟公的年齡偏高及工作性質,大致上多數是退休老人,他們在廟宇中管理早晚開關廟門、打掃廟內、換供品與敬茶、服務連絡管理人等,實際上與神職工作關係甚微。
依據民間信仰管理階層的程度來說,對於管理與推行的實質意義不大,尤其是對於演說宗教信仰義理與宣揚道統文化的話,他們就不具備資格了。民間信仰中最常聽聞的是神蹟,各類型的傳播不見得是真實事件,至於傳播內容的真實性也不會有人去查證,信者恆信,信眾是不管神蹟的真偽,都是拿香跟著大家膜拜,心裡就是希望是真的神蹟就好,如果能顯化在自己身上那就更好。這是民間信仰常見的現象之一。
對於弟子所諮詢的天命之說?天命是指與生俱來的能力,他(她)的命格適合擔任神職工作,成為其神靈的代言人。所以在擔任神職工作上,亦能有更多機緣學得一門服務信眾的技能,譬如占卜、解籤詩、預測能力等,在此服務時能顯得特別的靈驗。這樣的神職工作者,就已經算是稱職且帶有天命的神職人員了。
台灣地方公共廟宇太多了,但未能全部設有服務人員,廟方的服務人員主要在打掃整理環境,其他資源管理者與民眾的需求緣故,信眾都是自由主動的,不用什麼服務人員去幫忙解說的。因此,地方廟宇的信仰,與其發展的性質,就沒有人為刻意的操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