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說通,不如看見不通
煉化居李貢銘
修行一途,說易行難,心念浮沈不定,故發生太多當下了!當下僅有一時之快,那麼就不能算是究竟到底。
看見一群老修行,個個是滿嘴佛學理論,持咒觀想半輩子,但卻仍然未能看見自身的障礙。大家都在求個「通」字,令心能隨時都處在某種狀態下,這種心靈狀態是根據經典法理的描述而發生,所以意識下就隱藏了這樣的狀態,但人對於描述出來的狀態,又如何給予定義呢?個別的心意識對應出不同的情境,與其經典具體的實境是有差異的。
所以我說:修行想要通於自在的人,卻不如能看見不通之處。這個色身相當麻煩,年輕時的感覺並不深刻,在衰老或罹患疾病之後,那就不同了。年輕修行幾天身心便能感應這個與那個,說得滿天神佛的神奇,但老修行現在都說不出口了,因為年輕敢說的境界,年老卻不見了,身心的感應程度也衰減下來,身體又不聽使喚,還得時常上醫院檢查與治療。年輕身體不舒服,喝個熱水稍微休息就能恢復,衰老體弱時就算睡上幾十天也無法恢復,甚至服用幾十種營養品也無法吸收,這是色身障礙不通的緣故。年輕哪裡看得見不通之處,以為那些境界是通的,怎麼知道老了是不通呢?
修行所以能精進不懈,就是看見不通之處,二六時中就能精進向上,並不受到境界的誘惑,耽誤了向上的各種機緣。修行定住在菩提清淨心時,這些境界就像看電影那樣,跑來跑去早就有如過眼雲煙,從來不曾障礙過穩住的清淨心。人在凡塵世俗哪裡沒煩惱的,從煩惱發生處看見不通,就能將煩惱轉化成為菩提心。離世塵修行者,可少見煩惱擾人,但也無法盡除內心微細的心思與色身衰老不通的問題。心性少思少煩惱,但色身未離生滅法則?衰老體弱的疾病,那與心性的不通有關,沒想到的事,不見得就是通的,何況想到卻不通之處,又能如何通得了!
開悟之後起修,其心性的力量極大,但未能將身心融合者,同樣無法維持住身心的平衡。譬如修行持咒法門,年輕念起來輕鬆愉快,但年紀大了,持咒念佛都感到乏力,怎麼唸得好?體力不支,又如何觀得起,唯有想著長年累積的習氣,回憶以前的舊事,觀照力量就無法生起,因為肉體生命氣機不通,只有想的功能,觀的力量是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老修行恐怕只會想,起觀的照破力量就動不了。
因此、我個人對修行的淺見,認為修得通,不如看得見不通之處,作為修行觀照的要點,如此一路修行下去,至老皆能身心如一,就能了解要搞得通,不如看不到不通之處。願此與同參道友共同勉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