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4/15李貢銘謹識予東湖無界門
道教時代來臨
道教徒的精神信仰是什麼?我想是每位時代道教徒都想知道的答案!從民間信仰至正統道教的精神領域上,的確有一段極為艱辛且遠的路途。假如道教徒能用心的學習,真心的奉行,那道教的光芒能在道德沉淪的時代,具有喚醒照破e世代們灰暗的人心,遵從家庭倫理及善良風俗的理念。
在新時代的來臨,自稱e世代的年輕人,逐漸的出頭擔當咱們社會的領導精英;但傳統道德的理念,卻只有環繞在年老者的口中,她們能體認的層度,已形成「杜絕微弱」的傾向,過去,道教是炎黃子孫的生活重心,同時扮演著生活裡最基本的教化責任,在此時此刻!重視道教,研究道教是刻不容緩的行動,僅此呼籲有緣的群眾,共襄盛舉!
道教說哪些道理?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何謂道教?若是從道教典籍的記載中探究道教,它的範圍極為廣泛,如《要修科儀戒律抄卷之一》〔部秩抄〕三十六部經典《真藏經》云:「1.上清。2.妙真。3.太一。4.妙林。5.開化。6.仙人。7.黃林。8.上真。9.道教。10.上鍊。11.上妙功德。12.道德。此十二部經蘊在大洞玉清境,藏中1.洞玄。2.元陽。3.元辰。4.大劫。5.上開。6.內音。7.鍊生。8.靈秘。9.消魔。10.無量。11.按摩。12.上通。此十二部經在上清境,藏中1.太清。2.徹視。3.集仙。4.洞淵。5.內秘。6.真一。7.集靈。8.中精。9.無量。10.集宮。11.黃庭。12.小劫。此十二部屬太清境藏中,此則三洞著經,列於金格七聖,垂範明乎,玉篇萬劫一開,法隨人出。」從中簡單的解釋「道教」是不足了解整個中華文化的深奧。因為道教是「道法」的教育方法。藉由自然演法教育了解「道」的真理所在。
根據道統老君解釋「道」?《上清大洞真元妙經品》〔11冊〕老君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焉,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蓋其天下之物皆生於有,有生於無匱—。」
經過多年參研道學,及接觸民間信仰察覺,若仍以這樣正規正矩的演法說道,那恐怕新世紀宏揚道教,唯有慘殫收局!絕無恢復教化及提升救度的機會。教育信徒原本是「道教會」的責任,當然還是側重神職人員的義務,可惜!台灣地區的道教徒,卻無法享有如此正規性的教育待遇。若按道規戒律嚴格的討論,真能明白體認實行者,就連大陸地區的發源地,亦嚴重的缺乏深入道統,或具教化人心的道教單位體系。
道教能夠深入民間普遍的理由,在於自然之妙法。何謂自然?經云:「以身為一真之舍,動為仙,化靜與神默,豈非自然之妙。」道在自然平時生活裡,與我們生命時光伴隨不離,因此修道是深入民間與眾生命結合為一。
乩童是修道的過程
近年來道教藉由活動頻繁的激發,啟迪不少時代年輕人的興趣,雖然他們先走入乩童的領域,對正統道教的了解不深,但多多少少能看到道教的皮毛,給人了解平凡之外,尚有生命深層的秘密存在。這樣在傳教者的想法中,便會擔心它的危害性,認為他們往錯誤的路走。這種現象,甚至嚴重的影響鄉村民婦的信仰,亦已扭曲道統信仰的修行方法。但,若從生命人格的複雜性來看,這都是一種過程,屬於發洩情緒的方法。就是因為複雜難懂,所以必須藉由其它的管道,令心作紓解調整的休息處,我們應該用心的觀察及體會,人為何需要信仰的力量呢?人追求名利的世界外,真需要借那神的力量,才能換得生命的自在嗎?這對神職人員來說,真有必要加強探究它的起因,才能做好引導群眾走向正道。
人平時努力的工作,都知道要有休息時間?人是無法日夜不眠不休的為目標而工作,需要睡眠、娛樂、學習、知識的串聯調節,活在世上才能覺得豐富人生有一點意義。但是人的心思及慾望是無法滿足的!修道比較世俗的確是太乏味了!所以學習的風氣增多,知識也隨之蓬勃廣大,娛樂調節的節目就日愈更新,皆是人心不足,幻化點綴人生的表現形態。
道教徒經過信仰後,不學正統,不思道體,不識道法,轉趨向乩童、虛幻神秘世界的追求,這是能夠理解的。筆者曾經為此大費周章,經二十多年的收集,將地區性的信仰活動,作較深入的探究。但資源短缺,人才不足,無法繼續擴大的傳導作教化的工作。唯有,平時採偶然的機會教育,給予適當的啟發講解,至今,藉由茅山協會的職責,方有此機緣對外說明真相。
目前乩童或稱為「靈媒」的現象,早在幾千年前就已存在,同時與正統道教之間發生過不少的競爭,這種深意識模糊現象的起源,亦不外乎個人私心名利的作祟。人性有時如同動物一般,小至道教團體,大至維護國土,皆有為爭奪一口飯或一席之地,即可大動干戈,爭的你死我活!這種爭奪之戰,已經不需要學習即能知道的情況。
在此暫將乩童的表現,看作信仰中的過程,既然是過程,始終是會走過去。然而,走過來的人,到底何去何從呢?若是堅持否定乩童,等於否定過去自己的作為。若不檢討否定?卻與未來實現道統精神,產生彼此的矛盾衝突,這是走入靈媒世界後障礙正道前行,時常能見的心態現象之一。
通靈人進道的障礙
談論基層信仰的現象,從追求至實踐人生的目標,不隨教門學習的人,缺乏師承經典的規範,因此內心總是無法掌握明確的方針。在如此茫然的信仰世界裡,隨著心靈漂浮不定的影像,欲尋找走出廣泛的道途,體認真正道統的歸路,真是苦煞不少有心人!台灣道教在大陸開放後,不少人前往謁祖尋根,同時接受繼承門派的傳授。這對道統發展來說是好現象,但對個人卻是一項嚴格的新考驗,年輕人較不用擔心,但年長者卻容易力不從心,若錯用心思?花費大筆的金錢,追求正道邊緣的名份,反而嚴重的障礙正道的前行。從靈媒或法師的角色,重學仙道諸學,光是學問道理的學習,恐怕需要漫長的一段歲月,才能看到正統道法的曙光。若以學理實證的條件、時間、場地,配合養成的資源複雜且長,未來還是充滿變數,有心之道教人士,還得花費很大的功夫。
遽研究資料的考證,傳統鄉間的老乩童,的確有成果不錯者,但下場多數是屬於不佳狀況者?他們普遍對人生活上的機制功能不通順,卻怪罪是神刻意製造的磨練,以為擔任乩童期間,作為神的代言人,務必經歷此艱難生計的折磨。其實,神真是蒙受重大的冤枉?而且正統道教的神,哪有那麼多的時間去折磨一個人,唯恐是人多心不專導致。尤其是供奉孤魂野鬼狐仙類的妖魔鬼怪,若它為求人間香火的供養,也大可不必為一個不足微道的凡人費心。其人之心,都忽略人世間本來就是苦,不當乩童同樣有苦受,只是當上乩童後,心理把自己比喻如同神的偉大,不願意吃苦或好逸惡勞,而產生不順的抱怨罷!但,那些後果好的乩童,沒有這樣的心態,蓋認定能為神服務是秉持一種奉獻的精神,所以能不計較得失,義務的擔任神的代言人,類似這樣偉大想法的人格,縱使沒有深入道統的修養,亦能逐漸的為神所同化,成為「天人合一」的境界。
現有道教廟宇乩童任職的服務,已經逐漸的減少中,神教導人的方法,有慢慢地改變了。人性貪婪的力量大於神的力量,回到性情龍虎之鬥,逐漸地給生命真體壓抑無光!民間團體活動中,有時能觀察到乩童在信徒的心目中,的確具有影響的勢力,藉由神威的力量,作虎作威,真真假假欺矇信徒者亦大有人在。因為真假之辨別,不在本文討論中,姑且不論。咱們站在正統道法的傳承立場上,若欲宏揚道統光明正大,令信徒普遍認識正道修行,提升信仰品質,那就必須不放棄最基層的信仰群眾,並且注重設立方便群眾的清靜道場,給予最恰當的講經引導。《上清骨髓靈文鬼律序》云:「則以道為法之體,以律為法之用,鬼物邪氣之所干,必體道正之,故曰正法。」
未來台灣道教的走向檢討
台灣在戒嚴時期道教發展受限,自開放後,各團體紛紛的各自主政門戶,百家爭鳴,雖有門派之雛型,卻未有足夠的道統理念。新世紀道教出現新的面貌,即起有了新潮新的作風格調,各門各派極力的展現個人的魅力,吸引著來自各階層的人脈關係。但,令人擔憂心的,原本已搞不清楚的信徒,這下子!唯恐更是慌張無主見,尤其遇到不學無術的騙徒,道教到處是教主?究竟應該信誰啊?此時,正是正信神職人員表現的好時機,僅此呼籲道教學院的同道人士,應該出來奉獻自己的學習,挽救道統精神文化,完全需要三清教徒的同心協力。
看到道教體系培養的人才,我們真不想再見到運用宗教團體培養的資源,耗散多年資源的結訓後,就只有去賣豆漿!豆漿生意不是不能做,生計縱使是重要的,但與體認真實生命的意義作比較,當知,「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道理,培養宗教救人的人才,當然涵蓋基本生計的修持,實踐宗教改善惡習民風的理念,等待著有心人士的共襄盛舉!《上清眾真教戒德行經卷下第三》云:「虛妄者,德之病。華銜者,身之災。滯者,失之首。恥者,體之籥。遣此四難,然後可以問道。」
再次,提醒道教諸山長老團體的負責人,應該商榷擬定重用道教人才,打開方便之門,給曾經受過道教教育的有志人士,能有活動的舞台,表現奉獻自己學習的機會。
當前在台灣活動的道教組織,主要有學術主流、廟宇、宗教社團、神壇等。其具有舉足輕重的組織,則側重在學術及廟宇之上,但學術主流的活動範圍不普遍,與廟宇的聯繫機會不多,對於推行的風氣有待觀察。
若秉持道統的理念,思惟推行道教的方法。愚拙有幾項觀感,期能與同道共同勉勵之。一、檢討地方廟宇管理制度。二、培育專業道統管理人才。三、推動地方廟宇功能。四、配合社會福利政策,關懷群眾正確的娛樂理念。五、擬定活動文化價值。六、增刪輔導道教管理功能。七、確立各信仰的主旨。其項目相關說明如下:
一、 檢討地方廟宇管理制度。傳統地方管理辦法,蓋委任地方推選委員制度。若能制定基本管理規範的教育,與其它區域聯繫共識,或有管理人輪調制度,則能有減少資源浪費的問題,以及擴展地方資源的效益。同時能劃分較小區域廟宇的管理權利,使之恢復傳統鄉鎮情誼的互助,落實民間信仰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 培育專業道統管理人才。統一派任各地輔助廟宇制度,認識服務群眾的正確理念,建立管理人基本福利及規範,提升教化信徒功能,令人人知書修養正道行善。
三、 推動地方廟宇功能。從風俗民情至活動的功能,結合民眾最基層的教育體系,目前政府已從國民小學開始著手推行,但最主要必須注重廟宇運用功能,提供社會群眾的正面效益上考量,擬訂出地方「休閒養心」互動的共識。
四、 配合社會福利政策,關懷群眾正確的娛樂理念。道教廟宇的素質改造,建立管理人及信徒之間,對道統文化體認的水準,改善信徒利用廟宇道場的理念,得以獲得最佳的善良風俗及活動娛樂。
五、 擬定活動文化價值。規範教化道統活動的文化體裁,從宗教人文的思想理念,擬定道教明確的活動項目,方能具有教化改善風俗的功能。
六、 增刪輔導道教管理功能。當前欲擬定的宗教法,應該遵守道統規矩的理念,尊重信仰及教傳戒律為主。對傳教及信教者的互動,達到提升「心物一元」合併的境界。
七、 確立各信仰的主旨。山頭主義具有分化人心的團結,道教是華夏炎黃子孫的生活重心,各宗派的主旨,雖各具特色背景,但久經時代的更替,必要重新檢討或加以詮釋修訂,以便符合時代的需求,達到具體的效益。這樣才能有效地結合道教信仰的力量,及同昇走向三清教傳的旨趣。
綜而論之,期願能呼籲道教長老、法師、大德、信徒們,《上方大洞真元陰陽陟降圖書後解》云:「真仙以時而賦人,然則真仙以經法天,其天人之事,當何如哉,故高士所貴乎履道而已矣。」奉行道教本是道徒履行道統的責任。教化令人明辨善惡,持善袪惡,即如俗云:「舉頭三尺有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