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清始祖魏夫人

台灣茅山宗李貢銘校對
魏夫人,人名,一般指西晉時期的上清始祖魏夫人和北宋女詞人。《本資料出自中文百科在線》
上清始祖——魏夫人
  
  魏夫人(252—334),名華存,字賢安,兗州任城(今山東)人,西晉司徒魏舒之女。上清始祖,撰寫了《黄庭外景經》三卷。
生平
  魏夫人生長在一個不尋常的仕宦之家。其父魏舒,字陽元少年時成爲孤兒,寄養在姓寧的外婆家。四十餘歲時,郡守派員訪察孝亷,魏舒被推擧到朝廷,對策合格,後升官至司徒,魏舒被聚了三個妻子都己死去,兒子活了二十七歲,也早於魏舒而死。

  魏夫人生於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其父魏舒,時年己四十四歲。魏夫人幼小時,隨父任朝廷官職,居住洛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平時喜讀《老子》、《莊子》、三傳五經及諸子百家。幼年時,就接受天師道,羨慕神仙,靜默養鍊。及年長,信道修鍊,日益強烈,平時按道教養生丹法服胡麻散、茯苓丸,並且用吐納氣液,攝生靜養。家中親戚往來,她一概拒絕會見。她要求離開家庭,住到一個清靜的地方,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對。無奈,只好在家中找一偏僻的住室,讀道書,靜養鍊。

  魏夫人到二十四歲的時候,父母親強迫她嫁給太保掾、南陽籍的劉文(字幼彥),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叫璞,小的叫瑕。幼彥後來擔任了修武縣令。魏夫人内心一直嚮往道教,崇信越來越虔誠。待二個兒子長大,於是就和丈夫分居,齋戒别室。終因精誠勤致而使天帝開懷,特命神人降授《上清經》,由魏夫人傳播於世,遂爲道教上清派開山鼻祖。

  道教傳說,魏夫人與丈夫劉文分居之後,經過了三個月,忽有清虛真人王褒及眾真人降臨夫人齋室,告訴夫人說:“你專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於是,讓玉女打開玉笈拿出《上清真經》三十一卷,說:“我昔潛心學道,遇南極夫人,西城王君,授我寶經三十一卷,誦經習行,以成真人,住有小有洞天仙王,今日所授,乃昔日的文本。”隨後,清虛真人王褒起立向北,畢恭畢敬,執書而祝說:“奉泰帝的命令,於今良辰吉日,以褒真人昔日精思於陽洛山所授的寶書,傳與魏華存仙師,計三十一卷,華存當謹守明法,修真成仙。有泄我書者,身爲下鬼,族及一門。”祝罷又說:“此書當傳真人,不僅我得如此,你今獲此,皆泰帝的命令。自我之後,當有七人得到它,至華存即是第四個人了。”於是,親手授予夫人。隨後,王褒又摘經中之節度,行事之口訣,一一傳於夫人。接着,景林真人又授夫人《黄庭内景經》,令其晝夜存念,誦習萬遍之後,可洞觀鬼神,調和三魂五魄,可致長生久視。授己畢,眾真人隱形而去,留言他日將會見於洛陽山中。
創立“上清派”著傳《黄庭經》
  魏華存在洛陽修真養鍊好多年,己穫得上乘修道體驗。後來,丈夫劉文去世,中原發生饑荒,魏夫人樂善好施,救濟貧饑,得到真人兆示,得知中原將發生大亂,擬擕二子渡往江南而下。

  魏夫人離開洛陽到江南,半途中,盜賊横行,流寇打劫,而夫人所到之處,都平安無事,逢凶化吉。到南方後,夫人的兩個兒子都十分爭氣,長子劉璞升安城太守,次子劉瑕任太尉從事中郎將。夫人從此得以清齋而居安靜鍊養,誦經修道,真功日進。
魏夫人在陽洛山,道成功滿之後,開始講經傳道,以其大德高行,天師道徒推擧她爲天師道祭酒(高級傳教師),領職理教,克盡職守。

  魏夫人得到《上清經》後,就勤奮誦習,宣講教化,形成了以士族知識分子爲主體的道教上清派體系。上清宗派在鍊養方法上,改變了過去從符籙禁咒和燒鍊金丹,而爲專鍊人體的精、氣、神以求長生久視之道,成爲一套綜合醫學、仙道、巫術爲一體的主流,以鍊神爲主的存想靜功。

  魏夫人爲了使上清宗派的鍊修功夫深入人心,她把原來在晉武帝太唐九年(公元288年)三十七歲時接受到的《黄庭内景經》草本,加以修訂整理後,並予注述,撰爲定本,傳抄問世。

  魏夫人定本的《黄庭内景經》簡稱《黄庭經》,是早期道教重要的經典之一。它是七言詩的形式描述人體臟腑功能,以三丹田與黄庭宮爲樞紐,存思黄庭,鍊養丹田,積精蓄氣,以求長生。内中所談到的人體生理,多與中醫學相通,其獨到之處,尤其是重視大腦的作用,的確與現代科學不謀而合。

  《黄庭内景經》首次提到中國氣功學所說的“三丹田”學說,對人體科學養生學有很大的貢獻。鍊功時,注重腦(上丹田)、心(中丹田)、臍(下丹田)之氣下行,沉於下丹田,是運氣存氣的始點和歸宿。存養丹田,保氣鍊精,這正是讀《内景經》的人練功強身袪病,養生長壽的最高希望。

  魏夫人於東晉成帝成和九年(公元334年)撰寫了《黄庭外景經》三卷之後而去世,享年八十三歲。

  道教傳說,晉興寧三年(公元365年),魏夫人降臨琅玡王司徒公府舍人楊羲宅,告楊清規戒律,解說方術要訣,以《上清經》三十一卷親授楊羲,並讓他用隸書寫出,再傳給丹陽許謐、許翽父子,二許又另抄寫傳習。東晉末年,戰亂紛起,楊與二許先後去世,而許翽之子許黄民擕《上清經》避亂浙東,從此浙東盛傳上清宗派。

  上清宗派後傳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四十餘年,建道觀、收弟子,著書傳道,弘揚上清道法,使茅山成爲上清派傳教中心。茅山、龍虎山、閣皂山合稱江南道教“三山符籙”,一直延續至今。

註:嘉平四年(249年四月-254年十月)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君主魏齊王曹芳的第二個年號,共計6年。這也是曹魏政權的第六個年號。該年號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後上書所改。嘉平六年十月曹芳被廢。高貴鄉公曹髦即位,改元正元元年。
註:天師道,後人稱“正一道”,道教早期主要教派之一。創立人是江蘇封縣人張陵,爲漢功臣張良第八世孫,本太學諸生,自幼好道,天文地理、河洛圖緯無所不知,尤好老莊,曾任巴郡江州令,後棄官入北邙山修長生之道,常讀[黄帝九鼎丹經],丹成於繁山,又得隱書於嵩山石室,因朝政紛亂,隱退餘杭十年,漢顺帝時[126—144]於四川鶴鳴山,傳播“三官手書”,和“正一盟威”之道,爲百姓治病、消災,漢安元年[142]太上親授天師《正一經》、《太平洞極之經》等,固號”天師道”。又因要求學道之人要奉獻五鬥米,固後人稱爲“五鬥米道”。天師道尊崇老子爲教祖,尊爲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爲主要經典,以“老子想爾注”傳世教民,信奉的主要經典還有《太平洞極經》、《太清經》、《太玄經》、《正一經》、《五鬥經》等,又規定教徒:一要誦習《五千文》,二不妄祀,三有罪首過,四符水治病,五用章表與鬼神爲誓約,六修橋鋪路,七行黄赤之道,八置祭酒,設立二十四治以領道民,九收信米五鬥等。其孫張魯,人稱系師,後歸顺曹魏,被拜爲鎮南將軍,得封萬戶侯,使天師道發展壯大,特别是張魯在漢中施行政教合一,使天師道不但在民間傳播而且逐漸轉向上層領域發展,這樣,天師道不僅有經典、醮儀、科戒,而且已是信徒遍布巴蜀、漢中,成爲影響很大的有組織的宗教團體,固後人均認定天師道爲道教的正統,至元成宗大德八年[1340]第38代天師張宇材被授予“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後,從此,天師道又名“正一道”。與金元時興起的全真道並成爲兩大教派,延續至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