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解脫中心共修會講義
兆慧主講
第三十二講
皈依文
自今以為始,乃至得成就;菩提藏要間,我向尊皈依。
身語意三門,悉皆作供養;我所歸依處,除汝別無餘。
嗡嗎呢唄咪吽!
過完年大家心情應該較為輕鬆了!年前總是較為忙碌,所以許多功課或許就得耽擱下來,你不用因此而有內疚感,因為世俗的雜物繁忙就感到厭煩,這是不論你是否有無修行的人,都必須要經過的歷程。
在本講義中除依照修行次第講解之外,平時所見因緣及特別相關修行的事物,我們都會提出來做討論及以個人見解做說明。這箇世紀的宗教在台灣或世界各大民族中,出現特別的現象,上師及我早期都已經說過,就是台灣專門出宗師!令人驚訝的宗師特別多,為何他們喜歡自稱宗師呢?我們不討論他們的真偽,只是針對宗教發展過程上來討論宗師的誕生,如何是屬於如理如法的宗師。依據正統傳承的體系,身為指定或宗門主人親自傳授的門人,都能被確認為宗師的資格。
我最近又有朋友前來介紹一位宗師,他目前發展信徒大概有數千人,朋友要我去網路查覽,看見同樣坐在高高的位置上給信徒膜拜講經及灌頂,我見他的顏面表情毫不愻色,可能是習慣這樣的場面或已具足夠的份量,所以他絲毫都不畏懼眼前的膜拜及頂禮。聽說他也給人印證果位,我對他完全不了解,所以無法給他任何的評語。此人能影響那麼多人,公開具有勇敢及膽識是非常人所能為,若要你我上台受人膜拜或給人灌頂,恐怕都會有幾分心驚膽跳的臉色。但這個舞台的魅力是大家所奢求的地位,這是一條不歸路,同時是兼具眾人所有的寄託。人站上宗教舞台與民意代表不同,民意代表能飛手說幾句話就夠了,但宗教家得要具有演講的口才,還得隨時應變答覆他人的諮詢,所以宗師的角色更為不簡單。
現代擔任宗師的資格,好像不用傳承的後台,只要他能使人信任或具備組織管理及宣傳的能力,就能擔任宗師了。我當初本來也想公開自己是宗師,但自從閱讀南老師說:人之所以有患,就是在好為人師。之後,我想好久,為何南老師自己不公開傳授徒弟,而且隱藏自己所有具備宗教的身分,難道他不具備資格嗎?當然不是資格問題,後來我發現是他已經超越世俗及高道德標準的程度,他老人家畢生除不謀求名利之外,對於所作所為都是以大菩薩道為規範,終生為教化眾生而犧牲奉獻性命!這是我們要觀察且學習的好模範。
雖然宗教不能少掉領袖的領導,但這些都是世俗的表象,並非實質具備傳承且有無限量的永恆精神。普渡眾生是何其難行的任務,人在世間自救都可能要耗費不少的精力,何況還要背負解決眾生無可限量的困難,這樣的發心願力,當然不是非常人所能為。佛教四弘願:「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行菩薩道者,皆必須發此四弘願。這弘願相當了不起,必須主動發心且甘願的實踐。
眾生無邊誓願渡,眾生是無邊無量的數,現在還沒渡完,緊接著又來了。眾生的障礙困難很多且繁瑣,你真要解救他們的困難,不是簡單幾年就能完成。何況眾生是包括所有一切的生命,都是在菩薩救渡願力裏頭。我們看過許多對外渡眾的大菩薩,真正在進行時不生退墮心的很少,因為眾生冥頑不靈是難以想像的,你卻不能因為他們笨就不做,這就是菩薩難行,而不得不行之處。
咱們說渡化眾生是否有技巧?如何使普渡眾生能順利且不礙道,這是菩薩行者都必須體悟的。千萬不可渡人渡不了,反過來被眾生給超度了。你不要覺得自己很行,覺得這樣說好笑!那些被眾生渡走的不少,我看幾乎都是這樣的結果居多。你聽過竺道生對著石頭講經的故事,他說法能令頑石都點頭。當時竺道生對著一堆石頭講經,講到石頭都回應點頭頻頻說是,這故事暗喻著你自己純熟的說法功力,如何使頑石都能點頭回答,那你弘法講經的功力就差不多了。像我就自認講經功力不行。我經驗多且性情急,剛從專修中出來就急著回饋大家,想說自己的經驗真好,如果你們都能按照同樣的方法修行,必定能夠擁有同樣的成果。傳授經驗是最節省時間的途徑,既然大家有緣應該成果不錯,結果呢?不是完全沒有效果,但差距我的體驗太遙遠了。看下去心裡更著急,還以為自己有問題,不然為何無法複製下去呢?喔!原來自己體驗與教別人不同,修行無法用這樣的方法教導,經驗歸經驗,教育需要普遍性及具統納群生的法門,必須從最基礎開始入門,不然太急著傳授,普遍成果都是不佳的。
我現在之所以不公開傳授,但願意在網站上結緣,那是因為眾生的麻煩我無力承受,我的智慧不高,定力也差,根本就不能擔任老師去教導別人,唯有將自己的經驗與人做分享,這樣也算是修持迴向的方法。所以你不要再自己宣稱與我多麼熟悉,你能在本講義中能獲得多少?那是你的本事,與我無關了。我教導那麼多年,跟隨就是那幾個人,結緣的人數有限,但至少他們很了解我,同時對外做任何事情,都會事先讓我知道,需要我的時候也會與我商榷,這樣我就認為是好同修是好同見,與我彼此已無背道而馳。至於,你自願發心去普渡眾生,你就得具備這樣的資格,不然上台容易下台難,俗云:「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非得經過嚴謹的鍛鍊,想要一舉成名恐怕成為終生的累贅。
若以密宗傳承的規矩來說,具備資格之後,是否可對外傳法,都得經過上師的允諾,不是自己認為可以就能走出去。根本上師的傳承及認可,那是極為嚴謹的規矩。當我們走入社會與眾生接觸後,可能發生及需要解決的問題繁瑣,如同辦理教育那樣的困難,這都得要背後有上師的指導及支援,這是傳承的可貴之處。所以你看會面上師時,必須恭敬聽訓時將頭低下來,離去時不得回頭轉身,將屁股對著上師,就是不離棄上師的意思。這是修行生活禮節的規矩,大家真懂得箇中義理就會主動遵守實行之。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由來是眾生,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的煩惱?菩薩有多少煩惱呢?那是無法數盡的數量,若是修行菩薩道不知煩惱即是菩提,那麼就無法真正渡眾無礙了。我們看到某些出名的人,剛出名的時候是紅光滿面,緊接著群眾包圍過去以後,過不了多久就愁眉苦臉,整個臉色都不對勁了。因為服務太多的眾生,搞得自己沒時間休息,還得日夜奔波勞苦,不用多久就倒下去了。
煩惱對一般人來說已經是壓力,但對修行人來說是菩提甘露,修行不怕煩惱干擾,但必須具備專業知識及智慧,最重要是要能看透世間冷暖,不刻意顧及人情世故,完全站在客觀的立場。客觀就是以超然的角度看世間,不隨波逐流的跟著走。何謂煩惱即是菩提?煩惱哪裡來?以佛教來說最清楚,身語意與六根六塵六識,總共有十八法界,五蘊就是根本的結使,修行人自己很清楚煩惱節使的結打在哪裡?反觀眾生的煩惱即可了解,既然了解煩惱結使之處,就是結套的打結關鍵,就不難輕易的將它解開。一切眾生的煩惱結使都是一樣的,三毒或五毒就是使其打結的關鍵,若能紓解開這個結,就能化解煩惱的根本。但煩惱根本不是那麼容易解開的,你想想看有多少修行人,經歷多少的苦修,還是無法跳脫煩惱的約束。
既然你發心要行菩薩道,就得懂得轉識成智的妙用,不能因為意識情節而誤入歧途。
人修行最大的魔障在剛剛入靜的時刻,本來凡夫的煩惱就很多,幾乎都已經習慣煩惱的習性,現在透過修行法門稍微入境,就開始有新的創意,因為寧靜中的心思最為敏銳,許多行者因此受到向上的障礙。寧靜而精神煥發,使其心思及難以抵擋的心念,就像湧泉一樣的奔放,這是很可怕的障礙。若是被此心思的迷惑,你就會以為自己已經開悟得道,必須依照經典的說法去普渡眾生。我說這是心魔!可怕的心魔不是幾天造成的,很多人就這樣發願轉向去蓋廟了。
修行真正的開悟得道,不是這樣成就的。妙心之用,其後有主,但一切皆是虛妄不實之念,真實妙心通於智慧及聖心解脫,不是拿出來怪力亂神的。我們先看一則歷來有名的開悟故事。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不但讀萬卷書,更是行萬里路。東坡為人耿直,然而仕途坎坷,為官時一貶再貶。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時,和僅一江之隔的高僧佛印,交情甚篤,經常高談闊論。
有一天,東坡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五言詩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註一),端坐紫金蓮。」他再三吟詠,洋洋自得。自忖如此修持甚佳的好詩,理當與好友分享,於是派書童飛速過江,將好詩專程送給佛印禪師分享。
豈料佛印禪師閱畢,只是莞爾一笑,不疾不徐地批了兩個字,隨即交給書僮原封帶回。欣然等待佳音的東坡大師,以為禪師將會讚嘆一番,急忙打開等待揭曉的謎底。
東坡看到他的大作上面,歪歪斜斜地寫了「放屁」兩個大字,東坡非常憤怒:「豈有此理!我一定要討個公道。」隨及叫書僮備船渡江。
佛印知道東波一定不服氣,很快會來興師問罪。果然不出佛印所料,蘇東坡看到得意之作上面的兩個大字,要佛印還他一個公道。
船剛靠岸,便發現禪師已經含笑相迎了。東坡氣沖沖地怒吼道:「佛印!我們相交多年,情誼深厚,怎可惡口罵人?」禪師若無其事地問道:「我罵您了嗎?」
只見佛印在門上貼了一張小小的紙條,東坡趨前一看:『一屁打過江』,東波見字恍然大悟,面紅耳赤,慚愧萬分,只好低頭不語。
以上故事非常有名,相信大家是耳熟能詳。人的社會地位越高,他在進入寧靜心思時,所發出來的狂妄越大,蘇東坡只是箇中一個小案例。我要提醒大家,不是不能發心去迴向社會,但自己必須先行堅固定得住,走出來就不會那麼輕易地倒下來。這是衷心的警示,不是潑你的冷水,或對你批評找麻煩。
若以修行來說,進入寧靜之後,就有一段的養護期,將心思養護成熟,有如道家練氣說的火候要純精。回想,當初年輕就是少了這段養護期,當進入群眾的包圍之後,想要抽出時間休息都難,尤其是對於教理及渡眾法門的純熟度,都算是一知半解的程度,雖然涉略廣泛,但缺少對法門的練習經驗,就有可能無法順利地滿足自他的需求,不滿足就有煩惱了。行菩薩道要利人利己,利益眾生是大乘菩薩道的使命,不是只靠嘴上功夫,煩惱無盡誓願斷,不僅是自己煩惱要能斷得了,還要協助斷掉眾生的煩惱,不然就是了無脫期的作為,應當謹慎提防之。
講到養護期,不是出道就永遠不用養護,面對著廣大的社會群眾,經過一段時間就要好好進修充實自己,這是我的經驗談。我幾十年下來,除服務賺取謀生之外,幾乎都是在研究編輯書籍,最近又學會編輯電子書,就是希望將長年以來研究的心得彙整成冊,做有系統化的整理。期盼能夠編輯出一套完整的修行教育,將畢生所學做檢討及規劃紀錄,等待年紀大了,想要讀書或寫書的能力減低時,我就不用再為此而愁苦,這就是在養護自己的基礎功課,同時是與大家分享的方法。當面對廣大群眾時,你無法一一的照顧周全,尤其是教育理念的傳達非一蹴可及,我們苦口婆心地舉例講解或編輯著作,都不是為自己設想,那是一種教育精神的使命。很多人聞經聽法是左耳進右耳出,聽過就忘記了。如今有書籍作證,到時候做錯了,就無法爭論是否說過,現在白紙黑字的寫出來,你現在沒看到,但以後你也無從爭辯了。我對自己寫書是負責的,但只針對自己負責任,這是我的研究心得及作為檢討的資料庫,我逐步建立起對學習功課的態度,這是我學佛修行之後的認知。
有人看到我寫那麼多本書,以為我出版宣揚就能出名,為此!我要在此特別的聲明,我寫書不是為追求名利,我所寫的書不值錢的,對現在市場是沒價值的東西。大家都知道我印製書籍時,就有人樂捐贊助及推廣,所以它是非賣品,只有結緣不能賣錢。這些書籍的初稿編輯前提,多數曾在網路上刊登過的文章,主要是在測試社會群眾的需求及潮流,究竟哪些是大家需要的?以做為未來編輯或書寫時的參考目標。目前所公開印刷出版的沒幾本,概略類似善書之類的居多,我做嘗試性的刊登,但再版的機會幾乎等於零,發現回應成效不彰。所以很多人建議要公開出版社來出版宣傳,我不是不想這樣做,但自認自己的文筆內涵不足,且內容諸多粗淺不雅之處,都得等待未來做一番的訂正,又如何捨得讓人花錢買個破書回家呢?我往後會盡量且認真的學習增加內涵,對文章的編輯及敘述做漸進式的修訂,希望未來有機會出版一套堪於閱讀的好書。
還是回到前頭討論的「養護」問題,養護就是保持平衡的作用,這才是大家所需要知道的重點。終生修行何時才需要有養護的時間點,人食五穀雜糧焉有無病之理?總是難免需要有休息的時間,選擇這個時間點很重要的,說是養護也是階段性的檢討。祖師爺傳授易理學說有提示過九年一輪的道理,達摩祖師不也有九年閉關之期,就是生命的九年期限,就得要有休息的準備。若依我三十多年的學習經驗做討論,以三十年整數計算,最少得有三次的休息時間,期間對於所有往來的人事物或自身的檢討,必須做出有不同的三次改善,但這個改善始終不改朝向目標的方向。
就說現在大家皈依以後,當初的發心願力有改變過嗎?初發心之所以特別寶貴,那是開始的動機,最為純正了。過程上,雖然經過改善變通,但那是屬於精進或精簡化的理念,並非有礙於障礙,你就動搖初發心。這箇觀念大家要特別留意!
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就是治療心病的良藥。這是依據前面煩惱而來的良藥,所以佛說一切法,為渡一切心。從煩惱中獲得法門的學習機緣,若是無此煩惱心,當知法性本空,還追求學習法門就是頭上安頭了。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依據煩惱苦因而來的,眾生有多少煩惱,就有多少的法門。菩薩發願修持,故必須誓願學習一切法門。
我想你們都時常聽過那裡傳法,修持哪個法門專門能讓人獲得財富的滿足?或增加愛情運氣的宣傳,這就是法門個別具有的特性,法門就像良藥一樣的功能,當你人生缺少那些時,就有法門教你獲得解救。佛法開設方便的法門最為齊全,它是積聚眾生所有煩惱的大藥廠,不怕你的煩惱問題有多少,學佛之後皆能幫助你解除煩惱。真是如此嗎?答案是確實的。但佛法不像貼萬能膏藥那樣作法,不是所有問題,都用同一帖膏藥治療,這就是學佛智慧的寶貴之處。
人修行上最後必須跳脫人法兩執,對人性感受的執著,或對法的執著,見聞覺知及法門都是引渡入門的方便法,真走過來之後,你不能老是放不開,那又錯了。就像剛學走路的幼童,你給他學步車扶著,等走起路很平穩之後,他不用學步車也能走的好,你不能怕他跌倒,就要求他永遠扶著學步車走路。若是堅持不捨棄學步車,這樣你就永遠無法知道走路的平衡感如何把握,跌倒也是使人找到平衡的方法。就像我們剛學佛的因緣,不是心裏都有願望嗎?若是沒有奢求慾望,想要他學佛是困難的,那是方便引渡入門的誘因,沒有願望的人學佛那是上根器,不是我們普通人的想法。但祈求之後,有沒有通通如願以償呢?你對於未實現的願望有何感想,當然不敢罵佛祖不靈,但對於未來用功的程度就懈怠下去了。心想!反正,我是與佛祖交換條件,如何你能讓我願望實現,我就會更加努力的修持,若是無法實現願望,那我就少念一點經了。
以有代價性的想法學佛,多數是無法持之以恆走下去的。若以代價或條件的交換學佛,那就不是真正的學佛,那叫做信仰行為。如外道一般的信奉,就是與鬼神以條件交換來完成自己的慾望,這通通稱作為信仰。學佛與一般信仰不同,但不是學佛中沒有信仰的存在,學佛的信仰是在最根本處下手,教導人從根本性處獲得解脫。
人從出生到成熟之後,接著就是朝向死路走下去。修行學佛的目的,在於喚醒對生命的認識及提升價值觀,從生命的歷程上獲得永恆的至寶,並非如庸俗般活著一點意義都沒有。諸位菩薩們!您們修持之後,廣發四大弘願,必須徹底的實踐及遵守該有戒律,這是對自己的承諾及使命,這樣的理念能帶領我們走向超越世間的一切價值。
師父 :
每每看文章 總感覺 師父的慈悲用心與敦敦教悔
弟子只能雙手合掌 向 師父頂禮 :感恩開示!
過年期間修法多為身體覺受居多
若未當下感覺亦是隨時辰氣脈而反應感受,是否正確?
以前 六字大明咒皆以快速的念誦
之前 師父曾教導單字的念誦是針對調理身體的某部份問題
快與慢對身體的修練意義為何?
若無特定部位問題 身體未通之前是否皆依照快速念誦即可?
弟子 頂禮
過年期間修法多為身體覺受居多
答:若是修法期間身體覺受反應多,就表示要好好加油,生理反應不足為念,唯有加強練習時間做好調理為妥。
若未當下感覺亦是隨時辰氣脈而反應感受,是否正確?
答: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最妥當,這些可以通通不管,不要受到時空的影響,避免未來只死守在身體的覺受。觀察時辰反應,那是做調節的依據而已。
以前 六字大明咒皆以快速的念誦
之前 師父曾教導單字的念誦是針對調理身體的某部份問題
答:那裡不通就依照口訣作調節,若是平順則不需要如此練習。
快與慢對身體的修練意義為何?
答:性子急的人要念慢,性子緩慢地要念快。主要在作調節性情,或依據個人體質作快慢的調節。心念及呼吸器舒暢為主。
若無特定部位問題 身體未通之前是否皆依照快速念誦即可?
答:身體為轉化之前,都算未通。如前所說。
師父
每次修法所唸之皈依文內”菩提藏要間”是何意?
請 師父開示!
弟子 頂禮
菩提性中藏有重要的內涵,必須從箇中理解清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