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講義2

李貢銘講於東湖
前一集咱說修行道德,繼續還是說道德、論道德,但是要怎樣落實在生活中?

咱這一集就是提供大家一點意見,如何用德行開拓出大道的一條路。這就像開墾大路一樣,必須先將前面的阻礙排除,這樣才能通行無礙。

大道這條路很難行,因為路上坎坎坷坷,巔波不平。人能行善作惡,完全靠虔誠的心,這個心就是從拜拜開啟的。當您懂得拜拜時,表示您知道用尊敬心,這點心很重要,人在最危險或臨終的時,完全是靠這一點心來扭轉乾坤。以後咱慢慢會這點心的秘密告訴大家。

咱先針對造德的阻礙作說明,究竟有哪些障礙呢?修行的阻礙有貪、嗔、癡、慢、疑五種,因為時間上的關係,又恐怕大家無法將每一集都連貫聽到。所以咱先說嗔心的部分,什麼叫做嗔恨心?簡單解釋就是生氣!

人會生氣,就像天氣的打雷。很多人一生人都很會生氣,動不動就生氣,到底咱人為什麼會生氣?很多人知道不能生氣,一生氣就生病,知道生氣對身體不好,但是找不到不生氣的方法,更加不了解不生氣的道理。人的生氣來自於不平不滿的心。咱說修道必須先將阻礙拿掉,就是將生氣的氣化作修道的氣,這樣才能去掉不平不滿的心,進入著心平氣和的道路。

人的生氣主要來自於無知、幼稚、意見不同。咱人的知識世界,就像地圖上的國土版面一樣。一個國家隔著一條線,一條線的隔離住著不同思想及文化的人種。所以每一個國土上的思想文化,領導人去認為什麼是對與不對的差別。

咱看無知的生氣?人的知識像國土的一條隔離線,這邊與那邊不同,就生氣了。假使只知道一邊的文化時,對那一邊完全不知,就叫做無知。人與人的溝通也一樣,自己的認為,與別人不同,是因為內心存在著不同的想法,所以彼此一時無法認同對方的想法及做法,這樣就會看對方是無知、幼稚或是意見不同,這樣也會生氣。

生氣的來源,最怕無知的作為。因為知與不知,牽連著教育、環境、專業的問題。

不同的教育,吸收著不同的文化觀念,當然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咱不能看著表面不同,就生氣了。在不同級的教育下,也有它不同的看法,就像大學生與小學生,因為受到不同的教育水準,產生對世間有不同的見解,這樣若有不同的看法時,當然是不能生氣的。
有時咱教孩子,就容易犯著這個過錯,用大人的想法,去教育成長的孩子。雖然不是有心的做法,但是有時就會造成長大時的遺憾!咱若認真檢討自己的過失,就會發現過去小孩的錯誤觀念。因為這樣的情況,帶入西方國家的觀念,被現代年輕人認為台灣生活教育很差,所以拼命賺錢,送孩子出國學習。其實,這種觀念不見得是對的,也能說是對咱社會不責任的做法。在這塊土地長大,卻是無法適應它,這樣也會發生不同的見解,所以就使人生氣了。

生長於不同的環境,也會造成不同的生活習慣。咱同樣不能說這樣就是不對,或是因為這樣來生氣。過去時代環境的背景,與現代不同,也會養成人的生活習慣,以前貧窮生活艱苦,樣樣要節儉,這頓飯吃完,不知下一頓在哪裡?當然要知道節儉。但是現代不同,看著少年的生活浪費,年紀較大的人看著,就會認為是奢侈,所以看著會生氣。

還有一個出生富裕家庭的孩子,您要伊蹲下去作工,忍受太陽下的煎熬,您說伊作不好,就生氣,這樣就未免過分強求。這就像溫室中的花叢,表面看起漂亮,但是拿去曬著太陽,不用半天就枯萎了。這都是因為不同環境生長,造成著不同的體質,同時使他追求人生有不同的想法,比較之下,同樣不能生氣。

專業研究的深入程度,當然勝過一般人的知識,咱不能用專家的想法,去論看通常的事情,這樣不生氣是很困難的。

生氣多少還是要付出代價的,有人不用心去探討生氣的起因,自己無能也會生氣,氣自己沒有用!生病很久,意識還清楚,卻是躺著不能動,這樣還能生氣,剩一隻嘴還罵人,還怪別人沒同情心,難怪病況越沉重。按照道家的觀念,喜歡生氣的人,他的生理器官一定是肝藏機能不好。肝是造血解毒的器官,生氣次數越多,解毒功能越低,當然血液循環越不好,這樣對身體的復原絕對是有害無益。

還有看生重病的人,甚至已經命盡該終,還是要吃不應該吃的東西。過去有一位信徒,因為平時嗜酒如命,突然間檢查出得到肝癌,但是仍然不死心,四處問神託佛,最後還求問媽祖婆,還能不能喝酒?媽祖婆的乩童,就乾脆告訴他可以。反正,臨死不知悔改的人,不如給他一個安樂死。

您看,人的無知,有時是很可憐的,但是無知是有救的,若是存心有德的人,雖然無知,但是心地善良,知道拜神敬佛,這份虔誠心,仍然具有改善命運悲慘的效益。

尤其是有些老大善人,年紀大都知道沒放棄學習,他利用空閒時間學習經典,吸收經典的智慧,人老沒關係,仍然可以靠學習彌補無知。所以很多老大善人學習後,很歡喜地說:原來就是這樣啊!現在我懂得更多了。人生也有一個寄託,坐在殿上的神聖,也減少聽到我對他說的煩惱與苦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