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修道成祖作佛理念

探究修道成祖作佛理念

我們現在都是凡夫俗子入門參學,在尚未悟道之前,什麼都不是,而且身心與外在街與常人無別!

常人對於修道是門外看花,腦子裡面都是傳聞的觀念,並非真實修道的理念,這樣的狀態下去解讀修道,就會出現許多不可思議與無法理解的疑惑。這是常人的習慣,唯有某些人的態度較為客觀,從來就不會不懂裝懂,對於不熟悉的人事物,絕對不輕易地下論斷。

這個世界的生活充滿了各種藝術與理論,有時候多管閒事有好處,但有時候就是惹是生非了。人生如何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快樂無瑕,使得人生走向超越庸俗無知的情境呢?

修道首先要有正信的理念,何謂正信?就是清淨與中庸的原則。清淨是根本,最後返璞歸真於清淨。中庸是不偏頗的意思。至於選擇哪種法門適合自己修行,我建議要找到善知識為依歸,不能四處遊歷碰運氣,人生苦短,若不趁年輕好好打底子,年紀大了想要休咎辛苦難成了。 閱讀全文

年輕人入道修行益處多

年輕人入道修行益處多

最近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對修道發生興趣,但就是擔心要不要出家吃素,或是影響到本來的生活,若是因為個人對修道的興趣,卻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那該如何?

修道是很平常的事,它能與生活融合一起,無法離開生活而修道。那些深山閉關修煉者,都是歷經很長時間的錘鍊,在接觸修行目標前,需要讓自己更為專注在修行上,減少凡塵因緣的騷擾,所以才選擇密關專修的方法。至於平時生活中家庭與工作上,那是不會與修道互相干擾。唯有可能會有矛盾之處,那是開始入門的素食,或許會有不方便之處。或是原來從事殺生業者,修道後諸多戒律是不能殺生,但殺生卻是自己的職業,這時候心裡就會發生很多的矛盾。 閱讀全文

修養生命研究單位內容

修養生命研究單位

修持後身心理現象

台灣茅山宗壇李貢銘

修淨法門的傳授普遍且多門,主要在於能使身心迅速地入靜(境)(淨),又入境後身心會有哪些生理變化,這些心生理變動的種種機制現象,都是因人而異!因此修淨功夫促動的變化解答,就無法使用固定不變的答案給予回應,修持後身心的過程變化現象,隨著個人體質與法門的差異,而各有長短及顯見的不同,雖然不重要,也不用去執著它,但若見解有誤,卻能引人走入歧途而不自知!

修行問題的解答沒有固定的答案,因人而異,或是涉及個人業障的現象,那就不適用作答於他人的問題,因此這裡只提問題而不回答,請需要諮詢者,詳細閱讀後做諮詢,謝謝合作! 閱讀全文

求法修道需要正信態度

求法修道需要正信態度

求法的態度決定未來的成果!這就是因果循環的道理。

道教徒的求法態度,遠遠不及佛教徒的虔誠與積極,當下的慾望需求是一種求法的動力,在瞬間的需求下,或許會有一股衝動,但過了這段時期後的動力就減緩下來,甚至是退墮無力了。人老體弱多病了,慾望就會慢慢地減少,這是一種退化或是疾病的開始,不是不想不追求,而是心力喪失而無力動作。 閱讀全文

談論修道神通的分界嶺2

談論修道神通的分界嶺2

我們繼續討論修行如何得力的事,不從道本心上獲得身心轉化,那所有一切皆是虛幻不實!隨著年齡的增長與體力的衰老,長年困惑在身心病痛中的行者,或世俗福德淺薄者,我們不談論那些不實虛幻的假象,僅是專論道本心上真實的根本!

開始做功課的時候,身心都能感到新鮮感,而且能殷勤精進向上,習性是從生活中養成的,唯有習氣有好有壞?不得不謹慎思維之。修行的因緣各有抉擇,如果是選擇一個人用功及參加團體共修的效果是有差異?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及相互勉勵與抵制的狀況,個人的能力與感受不同,與其性情息息相關。當知良禽擇木而棲!某些人喜歡寂寞獨立自主,但某些人就不堪寂寞,特別畏懼單獨生活的模式,所以選擇修行環境與方法特別重要,若是強求個性而無法適應周遭環境,那修持的效果就不佳,甚至會有反效果的情況。開始親近信仰團體,拙見還是要有一段期間的觀摩與謀合期,每個人修持的因緣際遇不同,或許不完全是善緣,亦多少會有遭遇逆緣的機會,在順逆境中修持的體驗,這時候就得有智慧抉擇於未來。 閱讀全文